欺負和受害者的青少年更可能有自殺念頭
圖片來源: 設計惡魔/暗黑破壞神  (CC BY 2.0)

大多數關於青少年欺凌的研究往往只關注受害者。 這意味著我們對欺凌行為的影響知之甚少。 一個 澳大利亞新研究 表明,既是受害者又是欺凌者的青少年最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包括自殘和自殺念頭。 談話

當談到欺凌時,有一種常見的誤解,即青少年整齊地陷入欺凌,受害者或不參與的範疇。 但這種情況並非如此。

事實上,四分之三報告曾欺負他人的青少年也是欺凌的受害者。

該研究詢問了3,500 14至15歲的澳大利亞青少年 - 他們是 澳大利亞兒童縱向研究(LSAC) - 他們是否在過去一個月中遇到過任何13不同類型的欺凌行為。

這包括被故意打擊或踢,被稱為名字,或被迫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

參與者被問及他們是否曾在上個月使用相同的欺凌行為欺負任何人。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LSAC還包括有關青少年是否有自我傷害,有自殺念頭以及他們是否制定了自殺計劃的問題。

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報告說,他們要么欺負,要么是欺凌的受害者,要么兩者兼而有之(欺負受害者)。

總的來說,與沒有參與欺凌行為的人相比,這三個群體更有可能報告自殘,自殺念頭和自殺計劃。

僅在惡霸中,十分之一的人自我傷害,八分之一的人在過去一年中曾想過自殺。

既是欺凌者又是欺凌受害者的青少年,其自我傷害(20%)和自殺念頭(20%)的水平最高。

參與欺凌行為的風險是自我傷害的兩倍,自殺念頭風險的四倍。 即使考慮到可能解釋調查結果的其他因素,例如性別,單親與夫妻家庭,種族和社會經濟地位,情況也是如此。

女孩更容易受到影響

參與欺凌的女孩的自殺念頭和自我傷害最高。

超過三分之一的女孩既是欺凌者又是受害者自我傷害(35%),四分之一的女孩有自殺念頭(26%)。

欺負受害者的男孩人數分別為11%和16%。

然而,即使在沒有參與欺凌,自殘或有自殺念頭的青少年中,女孩比男孩更常見。

欺凌中的角色也存在性別差異。 在那些只是受害者的人中,58%是女孩,而那些只是欺凌者的69%是男性。

然而,這不是完整的故事。 男孩在受害者和欺凌者中扮演雙重角色的比例較高(61%)。

誰欺負?

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青少年欺負, 其他研究 表明欺負孩子更有可能表現出“外化行為”。 這些定義為:

挑釁,侵略性,破壞性和不合規的行為。

他們也更有可能:

  • 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想法,信念和態度
  • 遭到同行的負面影響
  • 生活在有父母衝突等問題的家庭中。

可以做什麼?

我們的研究強調了欺凌干預必須認識到欺凌往往是複雜的性質,特別是個人可能採取的多重角色。

針對欺凌行為的受害者可能會錯失對欺凌產生更廣泛影響的機會。

減少欺凌行為需要採取多方面的方法,重點關注個人,父母,教師和學校的氣氛。

根據多項研究的結果,估計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可以 減少欺凌行為約20%.

從我們的研究結果推斷,這將導致自我傷害或有自殺念頭的學生比例減少11%。

一些研究表明 整個學校的干預措施 針對全校規則和製裁,教師培訓,課堂課程,衝突解決培訓和個人諮詢的結果比僅針對一個組成部分的結果更好。

其他問題之一是,雖然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措施可能會在短期內減少欺凌行為,但長期行為改變的證據卻是有限的。

關於作者

Anne Kavanagh,衛生公平中心性別與婦女健康部門教授兼負責人, 墨爾本大學; Naomi Priest,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社會研究和方法中心研究員,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Tania King,研究員, 墨爾本大學。 這件作品由皇家墨爾本醫院實習生Rebecca Ford博士共同撰寫。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談話。 閱讀 原創文章.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