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行為

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我們如何教孩子做人? 眾所周知且廣泛使用的策略包括使用積極的獎勵貼紙或金星,或消極的暫停或拘留。 這些技術基於這樣的理念:可以通過獎勵和製裁的強化系統來控制和改變行為,並且可以成為激勵兒童或調節其行為的有用方法。

但如果這些限制行為的外部機制真的起作用,我們就不需要監獄,也不會有監獄 50% 再犯率。 它們也不能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而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是行為問題的根源。 孩子們也“習慣”獎勵系統,這意味著他們 失去效力 來激勵孩子的行為。

同樣,對懲罰的恐懼可能會導致兒童依賴先天的生存機制,例如脫離關係(不關心)或變得反應性(攻擊性)以試圖補償。 獎勵和懲罰對於有額外需要的兒童不起作用,因為它們取決於心理上設想和理解行為後果的能力。 他們需要延遲滿足的能力和調節情感需求的能力。 獎勵和製裁依賴於冷靜、功能齊全、理性的頭腦才能成功運作。

管理行為的更有效方法是一種稱為“情緒輔導”的技術。 這個系統體現了 證據 最成功的行為改善計劃是那些關注困難行為的情感和社會原因並主動教授社交和情感技能的計劃。

情緒輔導強調情緒調節而不是行為矯正。 它將所有行為視為一種交流形式,對兒童的行為和其行為背後的感受進行了重要區分。 它是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他們所經歷的各種情緒、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情緒以及如何處理它們。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該系統由兩個關鍵要素組成——同理心和指導。 同理心部分涉及識別和標記孩子的情緒,無論其行為如何,以促進情緒自我意識。 具體情況可能還需要對適當的行為甚至後果設定限制,但這個過程的關鍵是指導,幫助孩子識別和標記某些情緒和感受,例如“憤怒”或“悲傷”。

這來自於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以支持他們自我調節和採取替代行為的能力,並防止未來的違規行為。 但前提是他們的大腦處於接受此類問題解決的狀態。

在管理行為時,成年人通常依靠理性來分散或勸阻孩子。 但是,當孩子處於情緒狀態,尤其是強烈的情緒狀態時,他們無法與更理性的事物互動。 他們大腦的一部分。 他們的思想和身體被“鎖定”在逃跑或逃跑的生存狀態中,例如經典的“幼兒發脾氣”,即使反應是由諸如受挫的慾望之類的東西觸發的。

處於情緒狀態的孩子需要先恢復到放鬆、平靜的狀態,然後我們才能跟他們講道理。 如果我們在產生同理心之前就提出解決方案,就像在沒有打好堅實的地基之前就試圖建造一座房子一樣。 同理心可以幫助孩子平靜下來,使他們更加開放並能夠推理,幫助他們在理性大腦中建立神經連接,從而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高效的情緒管理者.

您可能認為同情兒童會導致對不良行為的認可。 但情緒輔導還涉及建立可接受行為的界限並設定限制。 你可以縱容行為背後的感受,但不能縱容行為本身。

討論一下

明確的證據 我們進行的一項試點研究表明,學校的情緒輔導可以減少排斥, 提高學業成績 並增強心理健康。 一名被診斷患有行為困難的十歲男孩經常大喊大叫、打人。 老師沒有忽視他或將他從課堂上除名,而是與男孩交流了他的感受。 “看來你是真的生氣了。 我想你已經厭倦了等待輪到你了。 我明白那個。”

這有助於他更快地平靜下來。 然後老師可以與他談論學校規則並提出管理他的感受和行為的策略。 經歷了這樣的輔導,男孩開始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他會走到老師面前說:“我很生氣,因為湯姆說我很粗。” 他對自己行為的影響產生了更大的同理心,並向同事道歉。 他不再面臨被排斥的風險。

情緒輔導適用於所有年齡段——從嬰兒到青少年。 詳細介紹 研究表明,接受情緒輔導的父母會讓孩子在學校取得更多成就,擁有更多朋友,經歷更少的行為問題,並且更有彈性。 這是告訴孩子他們受到支持、關心、理解和尊重的一種方式。 它還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並非所有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不能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需要調整表達感受和慾望的方式。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學會了同理心、解讀他人的情緒和社交暗示並控制衝動。 他們能夠自我平靜、自我調節、延遲滿足、激勵自己並更好地應對生活的起起落落——這也是他們成年後的必備技能。

關於作者

珍妮特·羅斯,博士生導師, 巴斯溫泉大學

麗貝卡·麥奎爾-斯尼庫斯,心理學講師, 巴斯溫泉大學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談話。 閱讀 原創文章.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