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Has Seen A 50% Drop In Severe Weather Since 1960

自50以來,中國各地的冰雹風暴,雷暴和大風事件的頻率平均下降了近1960%。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於 科學報告,是基於迄今為止對當地惡劣天氣模式趨勢的最全面研究之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氣象學和大氣科學教授張福慶說:“大部分關於惡劣天氣趨勢的數據都是不完整的或在有限的短時間內收集的。” “據我們所知,我們使用的記錄是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的土地面積。”

科學家表示,這些變化可能與東亞夏季風強度的下降有關。

“由於我們發現的強相關性,我們認為季風強度的變化正在影響該地區的惡劣天氣,但我們不能說季風是唯一原因,”張說。 “季風是惡劣天氣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因為它會影響惡劣天氣的三個必要'成分',即風切變,不穩定和触發。”


innerself subscribe graphic


風切變是不同海拔高度的風速和風向之間的差異。 由於季風帶來南風進入中國,夏季季風較弱會降低整體低對流層風切變。 較弱的季風也會帶來來自南方的溫暖濕潤空氣,這是大氣中最常見的不穩定因素之一。

強對流天氣的常見觸發機制是前方升高,季風高溫梯度,在夏季季風較弱的情況下也會減少。

氣候變化還是污染?

一些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是亞洲夏季風減弱的原因之一。 季風形成的一個因素是陸地上的溫度與相鄰海洋或海洋之上的溫度之間的差異。 氣候變暖會影響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模擬顯示這可能會繼續降低季風的強度。

然而,該團隊指出,該地區的其他重大變化 - 例如中國在1980s中工業化和空氣污染的增加 - 可能在該地區的大氣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可能影響惡劣天氣。

雖然惡劣天氣的減少可能聽起來有益,但它可能並不總是一件好事。

“有許多自然循環依賴於惡劣天氣及其帶來的降水,”北京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休假時進行研究的張慶紅說。 “風暴減少可能會導致乾旱增加。

“此外,有人認為,雖然惡劣天氣的頻率減少,但其強度可能會增加。 我們不能說這是否屬實,但我們將來會分析它。“

由於中國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收集的數據量,這是第一項詳細程度的研究。 該研究還表明,在暴跌之前,從1961到1980s,冰雹的發生率保持相對穩定。

“雷雨和大風的頻率在我們研究的時間段內逐漸減少,但不是冰雹,”張慶紅說。 “這是我們目前尚不完全理解的,但計劃進行更多調查。”

中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中國國家基礎研究計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這項研究。

資源: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