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將目標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我們越是致力於實現一個目標——趕火車、買電影票、買雜貨——我們就越有可能假設其他人也有完全相同的目標。

紐約大學心理學研究員珍妮特·安 (Janet Ahn) 的新研究指出了我們對他人行為做出的假設類型,這可能會對社交互動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專注於看那部大片或購買那些新鮮草莓,我們更有可能看到其他人也想做同樣的事情,”博士生安解釋道。 “這些假設可能會不必要地激發競爭精神,從而導致更具攻擊性的行為。”

這項研究由心理學教授加布里埃爾·厄廷根 (Gabriele Oettingen) 和彼得·戈爾維澤 (Peter Gollwitzer) 共同撰寫,重點關註一種成熟的心理現象,即“目標投射”,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通過將自己的目標投射到他人身上來理解他人的目標,或者換句話說,假設其他人與你有相同的目標。

為了確定目標預測如何應用於某些現實生活情況,Ahn 在紐約市的三個不同環境中進行了調查:聯合廣場附近的多功能電影院、賓夕法尼亞車站以及全食超市外。 研究結果出現在 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必看電影

在電影院研究中,安和她的同事隨機接近準備買票的人們,要求他們識別他們來看的電影,然後衡量他們的目標承諾,“你有多想看這部電影? ” 回答分為 1 分(完全沒有)到 5 分(非常)。 然後,研究人員指出第一個在電影院排隊買票的人,並詢問測試對像他們認為這個人會看哪部電影。

研究人員控制了受試者觀看電影的頻率和影院放映的電影的受歡迎程度——這兩個變量可能會增加做出明智猜測的可能性,而不是由目標預測驅動的猜測。

結果顯示,在這些受試者中,參與者的目標承諾越強,推斷目標人有觀看同一部電影的目標的概率就越高。

走我的路?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賓夕法尼亞車站的通勤者進行了研究,該車站每小時有數十趟火車出發,研究人員走近等待火車軌道號碼出現的人們。

測試對像被問及目的地; 他們的目標承諾是通過兩個問題來確定的:“如果你錯過了火車,你會感到多麼沮喪?” 以及“您到達目的地有多急?”

此時,實驗人員會挑選出一個距離他們最近且易於觀察的目標人。 在這裡,他們還想確定與目標的感知相似性是否會影響目標投射,因此研究人員詢問測試對像他們對目標人的感知與自己有多相似。 該研究通過詢問受試者目標前往與他們相同的目的地的可能性有多大來測量目標預測。

結果表明,目標承諾強的參與者越有可能相信目標人會去同一個目的地,目標人被認為越相似,但目標承諾弱的參與者卻並非如此。 換句話說,感知到的相似性會抑制目標投射。

有競爭力的購物者

在全食超市外進行的最終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目標實現的差異是否會影響目標承諾與目標人的感知相似性之間的關係。

研究人員研究了兩類人:購物前接受調查但尚未實現目標的人,以及購物後接受調查但已達到目標的人。 參與者被要求說出他們要購買或剛剛購買的主要物品的名稱,然後表明他們購買該物品的目標承諾:1(完全不)到7(非常)。

然後,研究人員為兩種類型的購物者(即將購物的人和剛剛購物的購物者)選擇了在特定時刻即將進入超市的目標人。 參與者使用 7 分製表示他們認為目標人與自己有多相似:“你認為那個人與你有多相似?” 然後,作為目標預測的指示,參與者回答以下項目:“請指出其他購物者承諾購買同一商品的概率(從 1-100%)。”

當目標承諾強烈並且目標人被認為相似時,研究對象將他們的目標投射到另一位購物者身上,只要目標尚未實現——這一發現與火車研究一致。

然而,當受試者已經實現了他們的目標——也就是說,他們完成了購物——目標承諾和感知到的與他人的相似性之間就沒有關係。

“購買雜貨後,與那些即將購物的人相比,這些購物者不太可能認為其他人想要相同的產品,”Ahn 解釋道。 “這表明目標預測存在競爭性——如果我們尚未獲得目標,我們認為其他人也在追求同樣的目標。”

資源: NYU

InnerSelf推薦書籍:

at

打破

感謝造訪 InnerSelf.com, 哪裡有 20,000+ 宣傳“新態度和新可能性”的改變生活的文章。 所有文章均翻譯為 超過30種語言. 訂閱 每週出版的《內在自我》雜誌和瑪麗·T·拉塞爾的《每日靈感》。 InnerSelf雜誌 自 1985 年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