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的女人在睡覺並有靈魂出竅的經歷

當我們感到怪異的存在時,它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sezer66/Shutterstock

如果您曾經有過一種怪異的感覺,當您確定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房間裡卻出現了一個人,您可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 也許這是您樂於與他人分享的深刻體驗。 或者——更有可能——它介於兩者之間。

除非你有一個解釋來幫助你處理這段經歷,否則大多數人都很難理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 但現在研究表明,這種虛無縹緲的體驗是我們可以理解的,使用思想、身體以及兩者之間關係的科學模型。

早在 1894 年就開展了關於該主題的最大研究之一。心理研究協會 (SPR) 發表了他們的 幻覺普查,一項針對英國、美國和歐洲 17,000 多人的調查。 該調查旨在了解人們進行看似不可能的預示死亡的探訪有多普遍。 SPR 的結論是,這種經歷發生得太頻繁了,不能歸結為偶然(每 43 名接受調查的人中就有一個)。

1886 年,SPR(前英國首相威廉格萊斯頓和詩人阿爾弗雷德,丁尼生勳爵是其贊助人)出版了 生活的幻象. 該集合包括 701 個心靈感應、預感和其他異常現象的案例。 例如,普利茅斯德文波特的牧師 PH Newnham 講述了一次訪問新西蘭的故事,在那裡夜間存在警告他不要在第二天早上參加乘船旅行。 他後來得知,航行中的所有人都淹死了。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當時,幻覺被批評為不科學。 人口普查受到的質疑較少,但它仍然存在反應偏差(除了那些有話要說的人之外,誰會費心去回應這樣的調查)。 但這樣的經歷在世界各地的家庭中都存在,當代科學提供了理解它們的想法。

沒有那麼甜美的夢

SPR 收集的許多描述聽起來像催眠症:發生在睡眠邊緣的幻覺體驗。 它有 有人建議 19 世紀記錄的幾種宗教體驗都以催眠為基礎。 臨在感與睡眠麻痺有著特別密切的聯繫, 大約 7% 的成年人 在他們的生命中至少一次。 在睡眠麻痺中,作為快速眼動睡眠的宿醉,我們的肌肉保持凍結狀態,但我們的思維活躍且清醒。 學習 建議 超過 50% 的睡眠麻痺患者報告遇到了存在。

雖然 SPR 記錄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存在通常是良性的或令人欣慰的,但由睡眠麻痺引發的現代存在的例子往往散發出惡意。 世界各地的社會都有自己關於夜間存在的故事——來自葡萄牙“手上有洞的小修士”(弗拉迪尼奧·達毛·富拉達) 誰能滲入人們的夢境,到 奧貢奧魯 尼日利亞約魯巴人,據信這是受害者被施了魔法的產物。

但是為什麼像癱瘓這樣的經歷會產生一種存在感呢? 一些研究人員專注於在這種不尋常的情況下醒來的具體特徵。 大多數人都覺得睡眠麻痺很可怕,即使沒有幻覺。 2007 年,睡眠研究人員 J. 艾倫切恩和托德吉拉德 認為如果我們醒來時癱瘓和脆弱,我們的直覺會讓我們感到受到威脅,而我們的思想會填補空白。 如果我們是獵物,就一定有捕食者。

另一種方法是研究睡眠癱瘓和其他類型的存在感之間的共性。 過去 25 年的研究表明,存在不僅是催眠景觀的常規部分,而且在 帕金森病、精神病、瀕死體驗和喪親之痛. 這表明它不太可能是一種特定於睡眠的現象。

身心聯繫

我們知道 神經病學案例研究大腦刺激實驗 身體暗示可以激發存在感。 例如,在 2006 年,神經學家 Shahar Arzy 及其同事創造了一個“影子人物”,這是一位女性的體驗,她的大腦在左側顳頂交界處 (TPJ) 受到電刺激。 這個身材似乎反映了女人的身體姿勢——而 TPJ 結合了關於我們的感官和身體的信息。

2014 年的一系列實驗也表明,擾亂人們的感官預期似乎 引發臨場感 在一些健康的人中。 研究人員使用的程序的工作方式是通過將您的動作與直接在您身後的機器人同步來欺騙您,讓您感覺好像在觸摸自己的背部。 我們的大腦通過推斷我們正在產生那種感覺來理解同步。 然後,當這種同步被打亂時——通過讓機器人觸摸稍微不同步——人們會突然感覺到另一個人在場:機器中的幽靈。 改變對情境的感官預期會引發類似幻覺的現象。

這種邏輯也適用於睡眠麻痺等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有關於我們身體和感官的常規信息都被打亂了,所以我們可能會覺得我們身邊有一些“其他”東西,這也許並不奇怪。 我們可能會覺得它是另一個存在,但實際上,它就是我們。

在我 自己的研究 在 2022 年,我試圖從臨床記錄、精神實踐和耐力運動(這些運動以 產生一系列幻覺現象,包括存在)。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存在感的許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例如,對象感覺存在就在他們身後。 所有三組都描述了與睡眠相關的存在,但情緒因素驅動的存在也是如此,例如悲傷和喪親之痛。

儘管感覺存在的起源已有百年曆史,但感覺存在的科學實際上才剛剛開始。 最後,科學研究可能會給我們一個包羅萬象的解釋,或者我們可能需要多種理論來解釋所有這些存在的例子。 但是遇到人們描述的 生活的幻象 不是過去時代的幽靈。 如果您還沒有經歷過這種令人不安的經歷,那麼您可能知道有人經歷過。

談話

關於作者

本·奧爾德森-戴,心理學副教授, 達勒姆大學

本文重新發表 談話 根據知識共享許可。 閱讀 原創文章.

書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