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淨土佛教? 東亞佛教徒如何誦經和爭取佛陀
僧侶在中國海南省三亞市的南山寺祈禱。
陳文武/ VCG通過Getty Images

西方許多人將佛教視為通往開悟的冥想之路。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這種解釋有所不同 大大 從其在東亞的實踐。

我花了很多年觀察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佛教寺廟,而我的研究最終以《中國淨土佛教。” 這種佛教教人呼籲 佛陀名叫阿彌陀佛 期望他們死後將他們帶到純淨的佛地,這是追求使他們成為佛陀或完全開明和解放的眾生的理想之地。

這種實踐形式是淨土佛教的核心,起源於大乘佛教,佛教的分支機構於公元前至六世紀出現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中國佛教

大乘佛教的創新教義之一是,宇宙中有數以百萬計的菩薩居住,而不僅僅是該宗教的歷史奠基人。 由於所有這些佛都必須居住在某個地方,並且其環境必須保持原樣,因此隨之而來的是有許多佛地。

淨土宗認為,凡人死後,都可以前往阿彌陀佛淨土。在淨土宗發展之前,通往開悟的唯一途徑是艱難的修行之路,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在中國,“淨土”教學使百姓擺脫苦難和實現佛學成為可能。 淨土佛教在其他東亞國家傳播並占主導地位時,中國卻是其誕生之地。

業力理論

佛教徒相信 所有生物都陷於無盡的生與死循環中 他們所經歷的好運或壞運來自業力。 因果報應是一種由行為創造的道德力量:德行帶來更好的命運,而邪惡甚至只是愚昧的行為帶來不幸。

據稱,業力可以根據性別,智力,其他個人屬性以及環境來決定未來的生活。

中國河南省的少林寺。 (什麼是淨土佛教,看看東亞佛教徒如何頌誦和爭取佛法)
中國河南省的少林寺。
任紅兵/ VCG通過Getty Images

人們相信佛陀已經完全淨化了業力,他的身心都沒有任何缺陷,他所居住的土地是完美的。 一些佛教經文將“佛祖之地”描述為 沒有道德邪惡的天堂 並沒有任何污點。

許多佛教徒希望在佛祖國出生,這樣他們才能在佛陀的直接監督下完成自己的道路。

開國故事

根據經上的經文 無限生命的佛 不晚於三世紀,一位名叫達摩卡拉的僧侶立志要成佛。經過深思熟慮,他發了四十八願,詳細說明了他將成為什麼樣的佛以及他的佛國將會是什麼樣子。

這些誓言中的大多數都擺出了信徒們熟悉的場景:作為佛陀,他將強大,睿智且富有同情心。 他的土地將是宏偉的,與他共享土地的人將如此完備,以至於他們已經具有佛陀的許多力量和特質。 這些包括完美的口才和遠距離觀看和聆聽的能力。

在誓言之中 《經典》中記載,18日改變了一切。這 發誓 凡在死亡前只想到他的人都會在他的佛祖國重生:

法伽羅說:「若我成佛時,十方國土有情眾生,誠心歡喜地託付我,願生我國土,乃至思念我十次。」 。

他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並成為阿彌陀佛,這意味著發願成為了現實。然而,「十次」這個字所指的阿彌陀佛思想卻是模糊的。另一部經,《經》 無限生命之佛的可視化,澄清說這個佛的名字只能說十遍。

此外,法伽羅也曾說過,「犯五重罪、濫用正法」的人將被排除在外。這部經消除了這樣的限制。這兩部經典讓一般佛教徒能夠發願往生淨土。

中國的淨土

佛教大約在2,000年前進入中國,隨著聖經的翻譯和傳教士的普及,佛教逐漸發展。 學會傳達他們的信息.

事實證明,法卡拉誓言的故事特別受歡迎。 《無量壽佛經》多次被譯成漢文,儒生們也對淨土經進行講論。

 

僧侶和尼姑在日常禮拜時念誦《阿彌陀佛經》。此經與前面提到的兩經一起,成為支撐新興傳統的「淨土三經」。

早期的中國註釋者認為,人們需要從過去累積大量的善業才能聽到這些教義。他們也宣揚,如果一個人的心沒有經過先前的修行而淨化,那麼就不能看到淨土的所有輝煌。

爭取佛法

在第六和第七世紀, 譚Tan,道中央,特別是山島的三名僧侶提供了新的解釋 以及使普通信徒完全獲得淨土的機會,而他們無需獲得或應得的。

首先,他們說,與傳統佛教習俗的“艱難道路”相比,在淨土重生是一條“容易的道路”。

其次,阿彌陀佛透過將他的「他力」加入信徒的「自我力量」來幫助修行者。換言之,佛的力量直接幫助信徒,將他或她帶到淨土。 “自我力量”,或信徒自己的努力,可能會產生有益的效果,但還不足以獲得解放。佛力的加持保證了此生結束時的解脫。

第三,他們將主要修行定義為大聲呼喊阿米特巴的名字。原文中並不清楚修法是高深的禪修還是口誦,但明確指出,只要念誦“禮贊阿彌陀佛”,就能讓佛陀往生淨土。

淨土並不是基督教中的天堂那樣的最終目的地。重生的目的就是要在成佛的完美環境中。成佛還需要努力,但自己的力量和阿彌陀佛的力量可以保證最終的結果。

考慮在自動扶梯上。 如果一個人根本不能走路,它將把一個人抬到頂部,但是如果一個人甚至不能走一點,一個人的速度將與自動扶梯的運動結合起來,從而使人更快地到達那裡。

念佛的名字

淨土宗信徒可以默念或大聲念誦“禮贊阿彌陀佛”,同時數念珠的次數;他們可以參加當地佛教寺廟的集體修行;他們甚至可能參加為期一天、三天或七天的靜修,將背誦與懺悔儀式和冥想結合。

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東亞佛教的普遍形式。

 

談話關於作者

查爾斯·B·瓊斯宗教與文化副教授,宗教與文化領域主任, 神學院聯合會.

美國天主教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學院是神學學校協會的成員。 ATS是The Conversation US的資金合作夥伴。

本文重新發表 談話 根據知識共享許可。 閱讀 原創文章.

打破

相關書籍:

女性祈禱日誌:52 周經文、靈修和引導祈禱日誌

Shannon Roberts 和 Paige Tate & Co.

這本書為女性提供了一本指導性的祈禱日誌,其中包含每週的經文閱讀、靈修提示和祈禱提示。

點擊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

擺脫你的頭腦:停止有毒思想的漩渦

通過珍妮艾倫

這本書提供了克服消極和有毒思想的見解和策略,借鑒了聖經原則和個人經驗。

點擊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

52 週的聖經:女性為期一年的聖經研究

金伯利·D·摩爾博士

這本書為女性提供為期一年的聖經學習計劃,包括每週閱讀和反思、學習問題和祈禱提示。

點擊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

無情地消除匆忙:如何在現代世界的混亂中保持情緒健康和精神活力

約翰·馬克·科默

這本書借鑒了基督教的原則和實踐,提供了在忙碌而混亂的世界中尋找和平與目標的見解和策略。

點擊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

以諾書

由 RH 查爾斯翻譯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被排除在聖經之外的古代宗教文本的新翻譯,提供了對早期猶太和基督教社區的信仰和實踐的見解。

點擊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