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科學數據支持這樣一種信念,即熱帶地區大型水電大壩的甲烷排放超過了這種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好處。
長期以來,在熱帶地區建造用以生產水力發電的大型水壩一直引起爭議-法國研究甲烷排放的法國團隊在老撾收集的數據證實,水壩可以增加而不是減少全球變暖。
在許多植被和人口較少的岩石地區,如冰島和其他北部山區,水電生產電力顯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淨收益。
但是,在亞洲,非洲和南美洲, 從大壩中產生大量甲烷 被他們淹沒的熱帶森林。 早在2007,研究人員就在 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 據計算,世界上最大的水壩每年排放104億噸甲烷,佔人類對氣候變化貢獻的4%。
短期威脅
由於甲烷對84年的影響比同樣數量的二氧化碳高20倍,這對於將行星推向2˚C溫度升高的危險閾值是一個嚴重的短期威脅。
相關內容
儘管有人警告說熱帶地區的大壩可能會增加氣候變化,但各國政府仍在繼續建設 - 同時經常聲稱大型水壩等於清潔能源。
新的研究表明,甲烷排放可能比目前的計算更糟糕。
為了確切了解熱帶地區大壩的危險和利益,法國的一個團隊來自 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一直在研究老撾的Nam Theun 2儲層(東南亞最大的儲層),直到2008年XNUMX月加油,直到現在為止,以計算甲烷的總排放量。
甲烷是由大壩填充時以植物材料為食的細菌產生的。 這是由河流和雨水沖刷的更多有機物質所增加的。
測量產生的甲烷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它以三種方式到達大氣層。 一些溶解在水中並通過擴散到達大氣,一些通過渦輪機並向下游釋放,第三種方式稱為沸騰 - 這意味著甲烷氣泡直接進入地表並直接進入大氣。
相關內容
這些最後的氣體排放很難衡量,但該團隊開發了自動測量設備,每天工作24小時。
在Nam Theun 2油藏上進行的測量使科學家們能夠證明,在填充後的最初幾年,沸騰佔油藏總排放量的60%和80%之間。
相關內容
最大排放量
此外,沸騰強度在夜間和季節變化。 在炎熱乾燥季節的四個月期間(2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於水位較低,排放達到最大值。 每日變化由大氣壓力控制:在每日兩次壓力下降期間(在白天中午和半夜),甲烷(CH4)沸騰增加。
在統計模型的幫助下,研究人員使用與大氣壓力和水位相關的日常數據,通過連續四年的沸騰重建排放(2009-2013)。
獲得的結果突出了非常頻繁測量甲烷通量的重要性。 他們還表明,直到現在,沸騰過程 - 以及熱帶水庫在運行的第一年中排放的甲烷量 - 肯定被低估了。
對於研究人員來說,下一階段將量化水庫表面的擴散和大壩下游的排放到相同的準確度。 這將使他們能夠完成對該油藏甲烷排放的評估,並更好地評估他們對全球溫室效應的貢獻。 - 氣候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