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極地變暖可以解釋北京在2013中遇到的嚴重冬季空氣污染事件,並表示中國還有更多未來。
56萬年前的化石警告說,全球變暖可能對哺乳動物物種產生巨大影響。
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和馬爾代夫的珊瑚礁因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事件造成的珊瑚褪色而受到危險的削弱。
由於阿塞拜疆的人權記錄,活動人士呼籲歐洲銀行取消有爭議的南方天然氣走廊項目。
超過100萬年前,當地球經歷了一系列極端的全球變暖事件時,早期的哺乳動物的反應是尺寸縮小。
唐納德特朗普提出的明年預算將破壞科學
美國草原特殊區域的田間試驗表明氣候變化如何破壞生態系統的微妙生命週期。
科學家表示,即使有嚴格的溫室氣體減排,歐洲大部分地區都面臨著嚴重的沿海洪水和海平面上升超過2100厘米的平均水平。
馬爾代夫的氣候變化和價值10億美元的發展計劃對印度洋旅遊天堂構成了雙重危險,
對夏季北極海冰喪失的自然原因的研究表明,人類有責任對該地區的生態發生重大變化。
人為造成的破壞和周期性乾旱的危險組合可能會引發亞馬遜森林枯萎的惡性循環。
將過濾空氣泵入家庭的新計劃旨在改善中國城市居民的生活,並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以美國為基礎的研究發現,即使適度改用以蔬菜為主的飲食,也可以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人口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預測氣候變化對人類影響的關鍵因素。
科學家表示,歐洲可能會在本世紀期間對海岸氣候造成越來越大的破壞,同樣的問題也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
對一些最嚴重的干旱如何能夠行進數千公里的新分析可能有助於拯救未來的許多生命。
隨著貴金屬的價格上漲,南美洲圭亞那盾的熱帶雨林的破壞與黃金開采的增加有關。
乾旱和不可持續的做法使森林面臨風險,但它們對減少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
由於全球變暖,北半球正在經歷更早的春季,由於自然循環不同步,導致植物和野生動物出現問題。
新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亞馬遜魚類的影響,並發現人類對雨林的影響可追溯到數千年前。
在1992和2012之間,由於人口增長,城市擴張和全球變暖,人類對美國野火的自然原因更負責任。
研究人員發現,它可能是許多國家飲食的主食,但麵包的氣候影響,主要是通過其對肥料的依賴,是巨大的。
科學家說,夏季太陽光照射到地球的遠北地區有助於揭示冰河時代何時會發生,幫助了解人類歷史。
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