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疲憊不是我們過度刺激的時代所特有的
由惠康圖片提供

我們現在是最累的年紀嗎?

許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文化批評家認為,抑鬱、壓力和倦怠等疲憊綜合症的迅速蔓延是現代性及其挑戰的後果。 該論點認為,人類的能量水平在整個歷史中基本上保持不變,而對現代主體的認知、情感和時間需求卻急劇增加,導致內部資源的長期缺乏。

最常被提及的“耗盡源”是加速發展、新技術以及製造業向服務和金融經濟轉型所帶來的社會變革。 例如,電子郵件和移動電話讓員工永遠可以聯繫到,侵蝕了工作和休閒之間的界限,因此讓員工很難放下工作。 再加上全球化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其結果是,如今工人很少離開工作崗位。 難怪大家都疲憊不堪。

然而,經常被忽視的是,對疲憊的焦慮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特有的。 那些認為過去的生活更簡單、更慢、更好的人是錯誤的。 更廣泛人群中的疲憊體驗和對疲憊流行的焦慮並不局限於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相反:自古典時代以來,疲憊及其影響就一直是思想家們關注的焦點。

疲憊是一種普遍存在且永恆的體驗(正如我在書中所展示的那樣, 疲憊:一段歷史)。 許多時代都將自己描述為歷史上最疲憊的時期。 幾個世紀以來,醫學、文化、文學和傳記資料都將疲勞視為生化失衡、軀體疾病、病毒性疾病和精神衰弱。 它與損失、行星排列、對死亡的反常渴望以及社會和經濟破壞有關。 由於疲憊同時是一種身體、精神和更廣泛的文化體驗,因此有關疲憊的理論可以深入了解過去人們如何看待思想、身體和社會。

疲憊理論常常涉及責任、能動性和意志力的問題。 在一些說法中,疲憊被描述為一種軟弱和缺乏意志力的表現,甚至被描述為一種嚴重的精神失敗,表現為不良的精神態度。 例如,中世紀的理論圍繞著“ 懶惰 和罪惡,而最近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則指責個人對其身心健康的管理。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懶惰 字面意思是“不關心的狀態”,也被描述為“心的疲倦”。 它主要影響古代晚期和中世紀早期的僧侶,被認為是精神氣質薄弱和屈服於惡魔誘惑的結果。 沙漠之父約翰·卡西安(John Cassian,公元 360-435 年)寫道: 懶惰 使僧人“對各種工作都變得懶惰和遲緩”。 受到“身體疲倦和對食物的渴望的影響,[比丘]自己似乎精疲力盡,疲倦得像長途旅行,或一些非常繁重的工作,或者好像他在兩三天的齋戒中推遲了進食”。 他也開始尋找

“焦急地這樣那樣地嘆息著,沒有一個弟兄來看他,他經常進出他的牢房,經常抬頭看太陽,好像太陽落得太慢了,所以一種不合理的思想混亂像某種骯髒的黑暗一樣佔據了他,使他無所事事,對每一項精神工作都毫無用處,所以他想像除了拜訪一些弟兄或在安寧的睡眠中之外,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治愈如此可怕的攻擊。獨自一人’。

卡西安描述了以下身體症狀 懶惰 就我們現在所說的勞累後不適而言,這是一種與長時間禁食、艱苦勞動或長時間行走後所經歷的身體疲勞一樣強烈的感覺。 他還描述了焦躁不安、昏昏欲睡、易怒、嗜睡和無成效的替代活動——歷史上許多疲憊理論家列出的這些行為。

其他人則相信疲勞的有機原因。 在古代希臘,人們指責過多的黑膽汁對身體的體液經濟造成了嚴重破壞。 在 19 世紀,這是神經力量的缺乏,而在 20 世紀和 21 世紀,則是認知系統長期因外部刺激和壓力而過度緊張。 病毒感染(慢性疲勞綜合症研究人員的一個特定流派)或各種形式的生化失衡導致的免疫系統削弱也受到指責。

19世紀美國醫生喬治·M·比爾德發明了 神經衰弱 診斷結果是一種模糊定義的神經衰竭,並宣稱這是一種文明病,由現代特徵引發,包括“蒸汽動力、期刊出版、電報、科學和婦女的心理活動”。 神經衰弱的原因被堅定地歸因於外部世界、技術和社會變革,這些變革耗盡了現代男性和女性有限的能量儲備。 現代環境,特別是城市環境,被認為會產生太多的刺激,以致感官不斷受到噪音、景象、速度和信息的攻擊。 比爾德擔心現代人敏感的神經系統將無法應對這種感官超載。

這個理論並不新鮮。 比爾德早一個世紀,蘇格蘭醫生喬治·切恩(George Cheyne,1671-1743)就已經理論化了“英國病”,表現為“精神低落、昏昏沉沉、憂鬱和悶悶不樂”,他將其歸咎於航海的英國國家財富的快速增長以及無節制、懶惰和奢侈生活方式的不利後果。 21世紀的倦怠理論家仍在對新通信技術和新自由主義工作場所的破壞性影響提出類似的論點。

當疲憊被認為是有機的時,疲憊的個體可能被理解為受到寄生外部因素折磨的無辜受害者,或者被理解為繼承了不良遺傳物質。 或者,他們可能被認為是造成精力耗盡的部分原因,因為他們從事了消耗能量的行為,例如工作過度、吃錯食物、擔心太多、休息和睡眠不足或過度沉迷於性活動。

與抑鬱症不同,倦怠被認為完全是由外部因素,更具體地說,與工作相關的因素引起的。 精疲力竭的人如果有什麼罪的話,也只是因為工作太努力,付出的比他們擁有的更多。 與倦怠相關的疲憊也可以被視為抑鬱症的一種社會形式,一種與工作環境和個人在其中的地位直接相關的系統功能障礙。 個人不應對這種情況負責,但可以被視為懲罰性工作條件的受害者。

分析疲憊的歷史,人們可以找到歷史上具體的導致疲憊的理論,以及懷舊地回顧所謂的更簡單的時代的傾向。 然而,關於人類能量損失的理論的不斷產生也表達了對死亡、衰老和參與度減弱的危險的永恆焦慮。

對疲憊進行理論分析,並針對其影響提出治療方法,是一種策略,旨在抵消我們面對死亡時的無助意識。 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恐怖管理策略,旨在抑制我們最存在的恐懼——這種恐懼絕不是今天所特有的。永旺櫃檯 - 不要刪除

關於作者

安娜·卡塔琳娜·沙夫納 (Anna Katharina Schaffner) 是肯特大學比較文學系的一名讀者。 她的最新書是 疲憊:一段歷史 (2016)。

本文最初發表於 永世 並已在知識共享下重新發布。

本作者的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