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家長和老師可能經常想知道如何教育孩子照顧他人 - 當世界充滿分歧,衝突和侵略時更是如此。

作為發展心理學家,我們知道孩子從小就開始關注他人的情緒。 他們 積極考慮他人的情緒 在決定如何回應他們時。

這是否意味著孩子從小就對他人產生同情心? 父母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教會孩子有同情心呢?

什麼是同情心?

對另一個人的關心,或者 同情,是基於對他人不幸處境和情緒狀態的理解。 它常常伴隨著對受苦受難的他人的憐憫之情。

同情心與同理心不同,後者更多的是一種“情感傳染”。 如果當你看到別人哭泣時你也想哭,那麼你正在經歷同理心。 你甚至可能會被那個人的痛苦壓垮。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與同理心不同,同情涉及一定的距離。 因此,同情心可能會讓個人參與其中,而不是不知所措。 親社會行為,例如幫助或分享。

我們很早就開始關心他人。 例如,嬰兒表演 關心他人的基本跡象 他們對另一個嬰兒的哭聲做出痛苦的反應,儘管就嬰兒而言,他們也可能不完全理解嬰兒的哭聲。 自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 來自其他人。 所以,他們的哭泣可能只是一種情緒感染的情況。

不管怎樣,這些都是我們表達關注的早期形式。 在我們以後的生活中,這些 進入更複雜的同情心 經驗。 孩子們不再只是為另一個哭泣的嬰兒哭泣,而是開始思考如何減輕嬰兒的痛苦。

這種同情反應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他們開始融入對他人所處處境的認知理解。同情不僅僅是對他人的痛苦感到悲傷。 相反,它 指導我們的行動.

是什麼讓孩子們分享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如何基於同情心而採取不同的親社會行為?

為了理解,我們進行了 一個研究 看看孩子們如何分享。 在我們的研究中,160 名四歲和八歲的孩子收到了六張同樣有吸引力的貼紙。 然後,他們有機會與照片中假設的孩子分享任意數量的貼紙。

孩子們看到了多張圖片,描繪了四種不同的情況,其中包括“有需要”的接受者和“無需要”的接受者。 貧困的接受者被描述為,

“她/他沒有玩具”,“她/他很傷心”。

而非貧困或中立的接受者為,

“這個女孩/男孩四歲/八歲,就像你一樣。”

我們發現,孩子們傾向於與有需要的接受者分享更多的貼紙。 我們還發現,八歲的孩子平均將 70% 的貼紙分享給有需要的接受者(而與中性接受者分享的比例為 47%)。 四歲孩子在貧困狀態下只分享了 45% 的貼紙(而在中性狀態下則為 33%)。

是什麼讓八歲的孩子與有需要的接受者分享超過三分之二的貼紙,而四歲的孩子只分享其中的一半?

用心分享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孩子們日益增強的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中找到。 除了關心他人之外,能夠理解他人的情況還可以增強幫助或分享行為 對他人的狀況敏感.

例如,正如我們的研究表明,年齡較大的孩子與看起來悲傷的同齡人分享更多的貼紙,即使放棄自己的玩具,玩具也更少。 這與不考慮每個人的個人情況而簡單地與同伴分享相同數量的貼紙不同。

關鍵是,孩子們很早就可以表現出情感同理心,但隨著他們發展“換位思考能力”,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同情心。 換位思考能力意味著知道別人可能有與自己不同的慾望、知識和情感,並且這些都來自他們的觀點。

例如,一個想打棒球的孩子會明白他的朋友有不同的願望——也許是踢足球。 或者另一個在父母面前微笑的朋友,實際上是在隱藏他的失望,因為他沒有得到他真正想要的生日禮物。

對此,最近的一項 複習研究 該報告總結了過去 76 年來自 12 個不同國家的 XNUMX 項研究的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該研究共調查了 6,432 名 12 歲至 XNUMX 歲的兒童,以了解兒童的換位思考能力和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換位思考能力較高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例如安慰、幫助和分享。

此外,當他們將兩歲到五歲的學齡前兒童與六歲及以上的兒童進行比較時,他們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關係變得更強。

正如孩子們一樣 越來越能夠使用上下文信息 他們對於何時以及如何幫助他人變得更加挑剔。 我們的研究也表明了這一點:八歲的孩子會考慮接收者的信息,並在同情心的引導下做出更有選擇性的分享決定。

增強孩子的同情心

問題是,我們能鼓勵孩子同情他人嗎? 孩子們能否學習最好的方法來幫助記住他人的獨特情況?

關心他人的能力是我們人類的關鍵特徵之一。 同情心將個人聯繫在一起並增強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 這已在發展研究中觀察到。 例如, 在長期的研究中 我們對 175 名兒童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當孩子在 XNUMX 歲時表現出高度的同情心時,他們會更容易被同齡人接受,並會在 XNUMX 歲時與他人分享更多信息。

因此,根據發展研究,我們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所謂的方法來促進幼兒的同情心。 歸納推理。 歸納推理意味著父母和老師強調孩子在社交互動中行為的後果。 例如,當孩子從朋友那裡拿走玩具時,看護者可以問孩子:

“如果你的朋友拿走了你的玩具,你會有什麼感覺?”

這可以鼓勵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可以促進同情心.

研究員 布拉德·法蘭特,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 研究了關係 在父母教養與孩子的幫助和關懷行為之間進行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發現。

法蘭特研究了 72 名 XNUMX 至 XNUMX 歲的兒童。 研究發現,當母親鼓勵孩子從另一個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時,孩子會表現出更多的幫助和關懷行為。 例如,如果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欺負”,鼓勵換位思考的母親會引導孩子嘗試找出另一個孩子欺負自己的原因。

告訴孩子應該幫助他人並與他人分享可能是教他如何成為社會優秀成員的一種方式。 然而,深思熟慮地與孩子討論他人的需求、感受和願望可能會更進一步——它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同情心。

關於作者

蒂娜·馬爾蒂,心理學副教授, 多倫多大學

Ju-Hyun Song,博士後研究員, 多倫多大學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談話。 閱讀 原創文章.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