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Sasin Tipchai
關於善行、志願服務和為他人服務的影響,已經進行了數百項研究。 結果表明,做好事的接受者明顯受益: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支持,感受到更少的壓力,並享有更大的健康和福祉。
但是做好事的人會怎樣呢? 大量研究證實,那些經常為他人服務的人享有更好的身體健康、更好的心理健康和更好的人際關係。
善行與身體健康
經常做好事並為他人服務的人壓力水平較低,保護性抗體較多,免疫系統較強,嚴重疾病較少,疼痛較少,整體身體健康狀況較好,壽命較長。 研究結果令人印象深刻。 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志願人員的早逝率降低了 44%,這比每週鍛煉四次的影響更大。
做好事有助於減輕我們生活中的壓力。 當我們經歷壓力事件時,我們的身體會釋放各種壓力荷爾蒙,包括腎上腺素和皮質醇。 腎上腺素會增加我們的心率和血壓; 皮質醇會增加我們血液中的糖分並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 持續接觸這些激素會導致頭痛、消化問題、體重增加、記憶障礙和心髒病。 顯然,為他人服務會關閉這個過程並產生可觀的身體益處。
另一組研究表明,無論我們是否有壓力,為他人服務都會刺激大腦的前額葉並釋放催產素、多巴胺、血清素和內啡肽等積極激素。 催產素是一種“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可以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繫; 多巴胺會產生愉悅感,並被用作治療心髒病的藥物; 血清素是一種有效的情緒穩定劑; 內啡肽是人體的天然止痛藥。 當我們為他人服務時,我們都可以享受這些有吸引力的結果。
善行與心理健康
志願服務他人的人也會體驗到更少的焦慮和抑鬱、更高的情緒穩定性、更高的自尊、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更多的自信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 與各種身體疾病一樣,做好事帶來的壓力減輕有助於產生這些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結果。
顯然,多為他人著想並根據這些印象採取行動可以阻止我們對生活中的挑戰進行精神反省,從而減輕壓力並促進更快樂的情緒。 以下是研究善行科學的著名學者斯蒂芬·波斯特 (Stephen Post) 博士如何總結行善對我們整體情緒健康的影響。
所有偉大的精神傳統和積極心理學領域都強調這一點——擺脫痛苦、憤怒、暴怒、嫉妒的最好方法是以積極的方式對待他人。 就好像你必須以某種方式擺脫與壓力明顯相關的負面情緒——在積極情緒的幫助下擺脫它們。
善行和人際關係
除了更好的身心健康之外,為他人服務還可以顯著改善我們的人際關係。 研究表明,經常做志願者和做好事的人會結交新朋友,更容易接受他人,更有歸屬感,享受更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並在需要時擁有更強大的支持網絡。
研究還表明,經常做志願者的人可以培養更好的溝通和領導能力。 因此,他們的就業能力更強,並且在職業生涯中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通過電子郵件獲取最新信息
連接無私
總之,每天做好事就像一種疫苗,可以減輕壓力,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加強我們的人際關係,增加我們的快樂和幸福。 然而,這些結果的強度還受到另外兩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幾項研究表明,做好事實際上必須將我們與其他人聯繫起來。 在沒有任何人際互動的情況下簡單地向組織或喜愛的慈善機構捐款不會產生同樣的好處。
其次,為個人利益或公眾認可而做好事會降低為他人服務的積極影響。 換句話說,我們幫助別人的動機會影響我們所經歷的結果。 如果我們感到有壓力需要提供幫助,或者我們勉強地服務,我們就不會得到同樣好的結果。 我們應該做好事,因為我們真正關心他人並希望讓我們的社區變得更好——而不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獲得特定的利益。
應用程序
1. 就去做
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每天都會有無數做好事的機會。 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幫助我們的家人、朋友、鄰居和同事。 這些可以是簡單的、計劃外的善舉,比如做早餐、去商店、買午餐、表揚、寫信、打電話、幫助解決問題、打掃工作區、修剪草坪、鏟雪, 等等。
我們也可以整天為不認識的人做善事:比如微笑、開門、指路、提包裹、買飯、付賬、共用雨傘等等。 根據我們上面回顧的研究,這將釋放我們身心中“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並改善我們的幸福感和人際關係。 我們做的善事越多,它們就越自然地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
因此,讓我挑戰我們所有人進行一項實驗。 讓我們每天開始問自己, “今天我可以幫助誰?” 答案可能來自每天早上的祈禱、冥想或安靜的反思。 我堅信,當我們想要幫助他人時,比當我們想要讓自己受益時,我們的印象會更清晰——這與宇宙中的智慧流動有關。
接下來,讓我們承諾在一個月內每天至少為某人做一件好事,看看會發生什麼。 讓我們記下我們所做的事情以及我們對每一次經歷的感受。 我相信一個月後我們會想繼續做好事。 如果我們不這樣做,我們就會錯過為他人著想多於為自己著想的樂趣。
2.滿足特定需求
除了每天做隨機的善事外,特定的人、團體和組織總是需要幫助。 致力於更有條理的捐贈計劃可以讓我們定期做好事。
您認識需要持續幫助和支持的人嗎? 也許是需要指導的孩子、長期患病的鄰居、失去親人的家庭、年邁的父母或正在離婚的朋友。 安排持續的時間來幫助某人祝福他或她的生活以及我們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理查德保羅埃文斯所做的,他承諾每天為他的妻子做一些事情,讓她的生活更美好——這挽救了他們的婚姻。
除了幫助特定人群外,每個城市都有需要定期志願者的組織:美國紅十字會、大兄弟大姐妹、仁人家園、美國志願者、當地食品銀行等。 我建議您找一家致力於解決您樂於幫助解決的問題的組織,例如掃盲、飢餓、貧困、無家可歸等問題。
當我們做我們熱衷的事情時,它會增強我們服務的動力和承諾。 在將志願者與服務機會聯繫起來的網站上,您可以在全國每個城市找到許多機會。
我建議你嘗試做幾個月的志願者,看看會發生什麼。 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樣,志願服務的人可以交到新朋友,有歸屬感,享受更好的人際關係,擁有更強大的支持網絡,獲得寶貴的技能,並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做得很好。
3. 做仁的擁護者
執行以上任何一項都足以增加我們的幸福感並改變我們的社區。
中國哲學家孔子提出了一個奇妙的概念,他稱之為 仁,這比僅僅做好事要廣泛得多。 仁 意味著同情心、人性善良、熱心腸、仁慈以及與全人類的強烈聯繫感。
孔子教導說 仁 是所有其他美德的最高美德。 他相信 仁 對於實現真正的幸福、發揮我們作為人類的全部潛力以及在地球上文明地共同生活至關重要。 按照孔子的說法, 仁 應成為所有國家和種族的人類行為的最終指南。
在某些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所處的角色提供了一個提升的機會 仁 更廣泛地。 例如,我在職業生涯中共事過的許多新時代企業家都在他們的企業中加入了社會倡議。 除了創造出色的產品和服務外,他們還想回饋他們經營所在的社區。
一家公司允許其團隊成員在淡季期間在社區開展服務項目,並且仍能獲得報酬。 另一位年輕的企業家將他的一部分利潤用於建設學校和促進掃盲。 其他人則志願在學校任教、指導學生和支持高危青年計劃。
當我們擔任任何類型的領導角色時——老師、教練、經理、社區領袖或家長——我們可以組織項目來促進 仁. 這將有助於解決反復出現的問題,加強我們的社區,並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做好事的樂趣。 我個人認為志願服務和服務他人應該被各類組織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來推廣。 我們參與行善的人越多,連鎖反應就擴大得越多,永恆的善行就越成為我們文化的自然組成部分。 這絕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結果。
支付它前進
總之,在暢銷小說中 支付它前進,一個小男孩制定了一個改變世界的巧妙計劃。 他承諾幫助三個人,這三個人反過來會幫助三個人,這三個人也會幫助三個人,依此類推。 數學表明,最終整個世界都會受到善行的影響,就像病毒可以感染世界一樣。
儘管這是一個偉大的故事,但一些證據支持“情緒傳染”是可能的基本假設。 這一理論的支持者引用了 1962 年坦桑尼亞的“笑流行病”。它始於幾名女孩在寄宿學校失控地大笑,並迅速蔓延到 95 名學生中的 159 人。 它持續傳播了幾個月,最終感染了 1,000 所不同學校的近 XNUMX 人,所有這些學校都不得不暫時關閉以控制這種奇怪的流行病。 儘管一些研究人員推測這是孩子們感受到壓力的反應,但笑聲仍然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同樣,如果我們幫助其他人,他們會更願意幫助其他人,他們也更願意幫助其他人,結果呈指數級增長。 顯然,善良是會傳染的。
根據業力法則,我們散佈的善行最終會回流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儘管這並非我們行善的初衷。 研究強烈支持這一結果:幫助他人可以顯著改善我們的健康、情緒、人際關係和整體幸福感。 “當 A 幫助 B 時,A 會變得更好。”
版權所有2022。保留所有權利。
經許可印刷。
文章來源
書籍:一個人一個星球
一個人一個星球:一起快樂的 6 個普遍真理
邁克爾·格勞瑟地球上的生活可以是一段美好的經歷,但也伴隨著心痛、孤獨和沮喪。 反復出現的問題在每一代人中循環:歧視、內亂、政治仇恨和國家間衝突。
One People One Planet 列出了一條清晰的道路,幫助我們所有人增加幸福感並在這個星球上和平生活。 從偉大的世界宗教創始人、世界著名哲學家和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前沿研究中收集的六個普遍真理可以幫助我們。
欲了解更多信息和/或訂購此書, 點擊這裡.。 也可以作為有聲讀物和Kindle版。
關於作者
Michael Glauser 是一位企業家、商業顧問和大學教授。 他在零售、批發和教育行業建立了成功的公司,並與數百家企業(從初創企業到跨國企業)在領導力發展、溝通、團隊建設和組織戰略方面進行過合作。
如今,Mike 擔任猶他州立大學 Jon M. Huntsman 商學院創業中心的執行主任。 他還是 SEED 自給自足計劃的負責人,該計劃幫助世界各地的人們提高生活水平並通過創業造福社區。
了解更多 OnePeopleOnePl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