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and Compassion Meditation That Even A 3-Year-Old Can Do
圖片由 弗蘭克·巴爾斯克

慈愛與同情對人類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種族,種族,宗教和性別如何,對彼此的愛與同情都應優先於意識形態和我們的膚淺差異。 我們必須團結一致並相互合作,以度過我們面臨的全球挑戰。

達賴喇嘛經常說:“我的宗教是仁慈。” 這不僅是對西方人的簡化。 實際上,同情和智慧是所有藏傳佛教的基礎,也是世界所有宗教的精髓。 我認為,達賴喇嘛說我們最重要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實際反應。

從遠古時代開始,就一直存在並將繼續破壞我們世界的衝突,例如為種族,文化和宗教差異而戰。 全世界渴望權力的領導人利用這些分歧達到分歧的目的,激起仇恨,並促使人們發動戰爭,從而造成巨大的苦難。

佛教教導說,有一種充滿愛心和同情心的存在,就必須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以使人類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向前發展,造福於所有人,不讓任何人喪生。 愛與同情的原則構成了所有宗教的基礎。 在他的書中 基本精神羅傑·沃爾什(Roger Walsh)寫道,它描述了每一種主要宗教的七種精神修行,“一種情感長期以來被偉大的宗教稱讚為至高無上:愛。”他繼續引用 宗教百科全書:

愛的觀念在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給人類文化的發展留下了比其他任何單一觀念更廣泛,更不可磨滅的烙印。 確實,許多著名人物……都爭辯說,愛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一種宇宙的衝動,可以創造,維持,引導,告知並最終終結一切生物。


innerself subscribe graphic


從愛心到同情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仁愛被定義為對他人幸福和幸福的真誠願望。 愛心之外的下一步就是同情心。 同情意味著感覺別人的痛苦或痛苦,並希望他們擺脫痛苦。 當然,這自然會導致他們希望自己幸福。 在大乘佛教中,仁愛和同情心被強調為我們真正的身份的本質特質,我們可以在自身中發現的特質。

佛教認識到,我們作為充滿愛心和同情心的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 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證據,證明人類天生就是利他主義的。 在他們的研究中,兩歲以下的幼兒“給別人而不是自己接受零食時獲得了更大的快樂”。

我們苦難的根源是對我們本性的無知

佛陀說無知是我們遭受苦難的根源:對我們真實本性的無知以及對一切事物真實本性的無知。 這種無知會導致習慣性的無知和痛苦模式,使我們固有的利他主義蒙上陰影。 我們將現實分為自我和他人,主體和客體。

尋求差異是人類的天性。 但是現實是不對的。 各種極性之間沒有分隔,而是真理包含並超越了極性。 我們的誤解使我們對那些我們想要的東西和人有渴望或把握,並且對他們不想要的那些東西和人有厭惡感。 這產生了習慣性模式:自我或我們的自我意識設計出策略,試圖使我們保持安全並滿足我們的需求。 但是由於所有現像都像彩虹,我們掌握的東西永遠無法真正滿足我們。

努力實現自我的愛的品質

因此,許多世紀以來,人們已經開發出各種冥想方式來幫助人們發現和實現自己的愛情品質。 這些冥想在個人中激發並發展了對自己和他人的友善與同情。 這是自我轉變的覺醒過程的一部分-揭示和培養作為我們核心的健康品質。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冥想使我們與天生的愛和智慧緊密地建立了聯繫,同時我們為更大的利益做出了貢獻。 這導致我們世界上表現出同情心。 每一次呼吸的愛就是這些冥想之一。 冥想的動機是愛,它旨在使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擺脫痛苦。 同情和愛是冥想練習的意圖和願望。

發展自我愛

傳統上,在西藏,“千呼萬喚”的愛情首先涉及對我們自己的同情心和愛心,然後再為他人做愛。 在西方,許多人沒有經歷過自我愛,而是經歷了自我批評和自我憎恨。 我們傾向於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並經常覺得我們出了點問題。

沒有對自己的愛和同情,我們就無法維持對他人的愛和同情。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自發地產生愛和同情,但是 實現 愛與同情,我們需要克服憤怒和傷害,對自己擁有同情和愛。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對他人有更多的同情心。 否則,這就好比住在一個家中,我們會表現得很苛刻和殘忍,然後期望走出家門,變得開放和充滿愛心。

如果我們不將自己包含在我們的愛中,那麼我們的愛就不會是完整的,不完整的。 這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亞里士多德( 倫理,預定9),“對他人的所有友好感覺都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感覺的延伸。”應該注意的是,自我愛和同情心不應與自我中心或自戀相混淆。

發展愛與同情心可以減少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感,並幫助我們與他人建立關係,從而幫助我們在精神上和情感上成長。 當我們產生同情心時,我們不會原諒或縱容自己或他人的負面行為。 同樣,喚醒的愛也不會使我們自己或他人的消極或破壞性成為可能。 覺醒的同情心理解每個人都在努力快樂。

我們經常嘗試以所有錯誤的方式來快樂,例如當我們認為金錢,威望和力量會帶給我們快樂時。 有些人認為他們會通過踩踏,欺騙或摧毀其他人而感到高興,但是我們可以對他們的無知抱有同情心。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可或以任何方式縱容他們的行為。 我們需要堅守他們的破壞性議程。 我們的同情意味著我們希望他們真誠地快樂,擺脫痛苦,換句話說,被喚醒。

同情的例子:馬克和琳達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Mark的生活中,他每天都與《每一次呼吸》中的Love交往一年以上。 馬克(Mark)是一位教授,他的系主任弗蘭克(Frank)反對自己的想法並限制資助機會,這使他的生活不斷艱難。 馬克根本不在乎弗蘭克。 但是,在練習了同倫很多月之後,馬克決定在他的冥想中專注於這位同事。 考慮到弗蘭克的苦難,馬克開始理解弗蘭克的不安全感和競爭力,並對他們充滿同情心。

馬克對弗蘭克的感情變得更加中立。 在他的腦海中,現在有一個更大,更新鮮的空間供弗蘭克出現。下一次見面時,馬克以這種新態度與弗蘭克交往。 馬克沒有任何負面指控地對他說話,而弗蘭克的回應是在戀愛關係中表現出了不同。 他變得不再那麼緊張,不再表現出通常的貶義行為。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Mark繼續冥想,他們的關係變得融洽,變得沒有問題。 有時,當我們放開繩索的末端時,另一個人也會這樣做。

另一個例子是死於ALS疾病的客戶Linda。 每週一次,我開車去琳達的家,她被安放在客廳病床上。 琳達擔心她六歲的孫女勞拉(Laura)。 琳達的兒子勞拉(Laura)的父親是一名吸毒者,勞拉(Laura)的母親也遇到了一些問題,使她無法成為健康的母親。 琳達(Linda)在去世之前想做些事來幫助她的孫女。

我們決定與對每一次呼吸的愛Ton-glen冥想一起工作,並專注於即將舉行的法庭聽證會上,該聽證會決定誰來照顧​​Laura。 我們開始著重於孩子的冥想。 在數週的時間裡,我們將冥想範圍擴大到包括父母,社會工作者,律師,養父母和所有其他生活在孩子生命中並參與法庭案件的人。 隨著時間越來越近,我們可以想像法庭上所有與會者都在場。 我們為包括法官在內的每個參與者進行了冥想。 在《每一次呼吸中的愛》中,您最終會看到每個人都已康復,被照亮並被喚醒。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每個人都在發生這種情況。 我們為孩子爭取最好的結果而祈禱。 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因為勞拉(Laura)沒有其他祖父母,琳達(Linda)快要死了,而且似乎沒有合適的人可以照顧她。

最終,此案上了法庭,後來,琳達告訴了我這個故事,儘管此時她幾乎無法說話。 發生了意外的結果。 出乎意料的是,勞拉(Laura)的前寄養父母之一非常合適,他挺身而出。 勞拉(Laura)與她和她的家人有著良好的聯繫,但當時,她無法與他們長期待在一起。 這個家庭只是暫時撫養處於危機中的孩子。 在考慮了所有證據之後,包括此前的寄養母親的證詞,法官將長期監護權授予了以前的寄養家庭,他們現在有能力並願意擁有勞拉。 這確實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 琳達和我喜出望外。 大約十天后,現在處於和平狀態的琳達去世了。

琳達和我無法知道我們的冥想是否有所幫助。 但是琳達對自己在床上所做的事情感到非常滿意。 誰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 不知道我們完全可以。

即使是一個小孩,也可以在每次呼吸中做愛

我已經為孩子們教授了《每次呼吸中的愛》的縮寫。 一旦我認識了一個可愛的女孩,名叫莎拉,就三歲了。 莎拉(Sarah)對精神事物很感興趣,並且已經學會瞭如何靜靜地靜坐幾分鐘。

莎拉的教母把她帶到我身邊,因為莎拉告訴她,看到某些事情讓她很不高興。 當她在操場上看到其他孩子受傷或發生衝突時,她感到難過。 薩拉(Sarah)告訴了我所有這件事。 她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正在以一種有愛心的方式得到照顧。 莎拉還講述了自己經常在車上看到死屍的情況。 這也讓她難過。 她想知道如何幫助他們。

crystal vajra我告訴她,有一種冥想可以在這些情況下提供幫助。 然後我給她看了一個 水晶金剛杵 (見左圖) 並告訴她在心中想像像這樣的金剛杵,是用光做的。 我說,這個金剛杵是佛陀內心的全部愛心和力量。 然後我告訴她,將人或動物的痛苦呼吸到她心中的金剛杵中,然後想像一下,金剛杵立即將苦難變成了治癒的愛和白光。 然後,她應該想像這白光是佛陀的愛和治愈能量,她應該將它發出給人或動物。

我還教她,當她悲傷或不快樂時,她可以自己做。 她可以將自己的悲傷和不滿呼吸到金剛杵中,然後想像一下,它會立即將她的感情變成愛,和平與安全。

幾週後,她回來看我,高興地告訴我,她真的很喜歡這樣做,這對她很有幫助。 三歲的莎拉(Sarah)能夠進行這種簡短的冥想練習,在這種情況下讓她有所作為,可以造福他人並幫助自己。 這給她帶來了很多和平。

我教過莎拉(Sarah)的“呼吸中的愛”的縮寫形式,是藏族人稱之為“精華”的習俗的一種形式,它是我“當場”冥想的基礎。 這些將冥想的最重要元素提煉成簡潔的版本,無論宗教,年齡或教育背景如何,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摘自本書: 愛上每一次呼吸
©2019作者:Lama Palden Drolma。
版權所有。
經出版商許可轉載,
新世界圖書館 - www.newworldlibrary.com

文章來源

愛上每一次呼吸:通過冥想將痛苦轉化為喜悅
作者:Lama Palden Drolma

Love on Every Breath: Tonglen Meditation for Transforming Pain into Joy by Lama Palden Drolma今天,當我們的人類大家庭面臨如此多的挑戰時,我們心中的和平與寄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對於任何想要滋養和敞開心扉的人來說,每一次呼吸的愛情,或者是通倫,都是一個七步冥想。 幾個世紀以來,在喜馬拉雅山的孤立山區靜修中進行了古老而深刻的冥想,現在我們可以在現代世界中使用它。 Lama Palden Drolma是一位受藏傳佛教大師訓練並受過當代心理治療教育的西方教師,他通過這本功能強大,用戶友好的書向讀者介紹冥想。 (也可作為Kindle版本。)

click to order on amazon

 

 相關書籍

關於作者

Lama Palden DrolmaLama Palden Drolma是作者 愛上每一次呼吸。 作為一名持有執照的心理治療師,精神導師和教練,她曾在喜馬拉雅山脈學習過二十世紀最傑出的西藏大師。 在他的指導下進行了傳統的三年撤退之後,Kalu仁波切授權她成為最早的西方喇嘛之一。 隨後,她在加利福尼亞州費爾法克斯成立了Sukhasiddhi基金會,這是一個藏傳佛教教學中心。 在線訪問她 http://www.lamapalden.org.

視頻/對帕瑪·卓爾瑪喇嘛的採訪:充滿愛心和同情心
{veembed Y=XKg1kU55E9U?t=1079}
(對Lama Palden Drolma的採訪始於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