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禪與普通心靈

在我看來,禪宗不是哲學或神秘主義。
這只是一種重新調整的做法
緊張的活動。 也就是說,它恢復了扭曲
神經系統正常運作。

現在,禪宗確實關注心靈本質的問題,所以它必然包含一個哲學思辨的元素。 然而,雖然大多數哲學主要依賴於推測和理性,但在禪宗中,我們永遠不會脫離我們的個人實踐,而這種實踐是我們用身心實現的。

基本的禪宗實踐被稱為zazen(坐在禪宗),在zazen我們獲得samadhi。 在這種狀態下,意識活動停止了,我們不再意識到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 它乍一看似乎只不過是存在或存在,但如果你真的達到這種狀態,你會發現它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們達到一種絕對沉默和靜止統治的狀態,沐浴在純淨,寧靜的光中。 但這不是真空,也不僅僅是虛無。 它有一定的清醒。 它讓我們回想起我們在山脈中心所經歷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沉默和靜止。

禪宗普通日常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意識不斷地起作用,以保護和維護我們的利益。 它已經養成了“功利主義思維”的習慣 - 將世界上的事物視為如此眾多的工具,根據它們如何被利用來看待物體。 我們稱這種態度是習慣性的意識方式。 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我們扭曲的世界觀的起源。

我們也將自己視為可以使用的對象,而我們卻未能看到自己的本性。 這種對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導致了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這是我們遭受如此多苦難的原因。 禪旨在推翻這種扭曲的世界觀,而zazen就是這樣做的手段。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從samadhi出來時,可能會發生一個人完全意識到一個人的純潔形式; 也就是說,一個人經歷純粹的存在。 這種對一個人存在的純粹存在的體驗,與三摩地中純粹意識的恢復有關,也使我們認識到外在世界中的純粹存在。

在純粹存在的背景下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對像是kensho,或者實現。 自從佛陀親自這樣做以來,這已經實現了,每一代人都見證了現實。

這種經驗是通過身心訓練獲得的。 理性來得更晚,並闡明了經驗。

禪宗和尋找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在山上攀登,你可能會首先在山脈的美景中這樣做。 然而,當你開始攀登時,你會發現這是一個一步一步耐心地工作的問題,一步一步,小心謹慎地進步。 一些攀岩技術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和禪一樣。 我們把它用於尋找生命的意義,或者希望解決我們生存的問題,但是一旦我們真正開始,我們發現我們必須低頭看看我們的腳,我們面對的是實踐,然後是多練。

我們練習zazen的目的是進入三摩地的狀態,正如我們所說,我們意識的正常活動被停止了。 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

禪宗的初學者通常會被告知從練習計算他們的呼吸開始 - 也就是說,將每次呼氣計數到10,然後重新開始。

親自試試吧。 你可能認為你可以毫無困難地做到這一點,但是一旦你開始,你很快就會發現流浪的想法進入你的腦海,也許是當你達到“五”或“六”時,計數的線索被打破了。 下一刻你來到自己身邊,不記得你從哪裡走了。 你必須重新開始,說“一個”等等。

我們怎樣才能阻止我們的思想徘徊? 我們怎樣才能學會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 答案是我們不能單靠大腦來做這件事; 大腦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 控制我們心靈活動的力量來自身體,它主要取決於(如我們後面所見)的姿勢和呼吸。

禪宗靜止的身體生活者的心靈靜止

關於姿勢,我們只需要在這個階段說,身體的靜止會產生靜止的心靈。 不動性是第一要務。 傳統上,有充分的理由,我們坐下來練習,因為(除其他原因)它處於這個位置,我們可以保持我們的身體,但我們的頭腦清醒。

不動性導致到達大腦的刺激減少,直到最終幾乎沒有。 在適當的時候,這會導致你不再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位置。 這不是一種麻木狀態,因為如果你願意,你可以移動你的四肢和身體。 但如果你保持身體不動,就不會感覺到。

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失神”。 在這種狀態下,大腦皮層的活動變得越來越少,這是進入三摩地的初步階段。

當然,當我們坐著時,我們會繼續呼吸,並發現我們集中註意力,保持清醒,最終進入三摩地的能力取決於我們的呼吸方法。

每日禪與普通心靈即使那些沒有練過zazen的人也知道可以通過操縱呼吸來控制心靈。 安靜的呼吸帶來安靜的心態。

在zazen,我們幾乎完全通過腹部肌肉和橫膈膜呼吸。 如果允許下腹部填充,則降低隔膜,擴大胸腔(頸部和腹部之間),並將空氣吸入肺部。 當腹部肌肉收縮時,隔膜被向上推,從肺部排出空氣。

我們在zazen中採取的緩慢,持續的呼氣是通過保持橫膈膜收縮以使其抵抗腹部肌肉的作用而產生的,腹部肌肉試圖將空氣推出肺部。 這種反對在腹部肌肉中產生緊張狀態,並且在zazen的實踐中維持這種緊張狀態是至關重要的。

身體的其他所有部位都是靜止不動的,肌肉要么放鬆,要么處於恆定,適度的張力狀態。 只有腹部肌肉活躍。 正如我們後面解釋的那樣,這項活動是保持大腦集中和覺醒的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上,在東方,腹部的下部(稱為tanden)被視為人類精神力量的所在。 正確的zazen確保身體的重量集中在那裡,產生強烈的張力。

我們想要做的關鍵點是,當我們坐下來呼吸時,正確操縱下腹部,使我們能夠控制心靈的活動。 姿勢和呼吸是集中註意力,抑制心靈活動和進入三摩地的關鍵。

當我們如此簡短地說,我們的結論似乎有些牽強。 如果它們在頁面上看起來不那麼令人信服,那麼讀者應該按照我們指出的方針對他或她自己進行試驗。 禪是最重要的個人經歷。 要求學生不接受任何事實,因為他們無法用自己的思想和身體證明自己。

在“關閉感覺”的禪修冥想狀態

在“感覺到”的狀態下,我們失去了對身體下落的感覺。 隨後,通過消除心靈的活動,達到一種狀態,即構成意識框架的時間,空間和因果關係逐漸消失。 我們把這種情況稱為“身心脫落”。

在普通的心理活動中,大腦皮層起主要作用,但在這種狀態下,它幾乎不活躍。 “身心脫落”似乎只不過是一種僅僅是存在的條件,但這僅僅是存在伴隨著一種非凡的精神力量,我們可以將其描述為極度清醒的狀態。

對於那些沒有經歷過這種描述的人來說,這種描述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但這種情況確實發生在三摩地。 然而,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沒有反映意識的活動,因此很難描述。 然而,如果我們試圖描述它,那將是一種非凡的心理靜止。 在這種靜止或空虛中,各種活動的來源都是潛在的。 正是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純粹的存在。

純粹存在的禪修冥想狀態

如果你抓住這種純粹存在的狀態,然後回到有意識活動的現實世界,你就會發現存在本身似乎已經被改變了。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被稱為“在黑暗中蒙著面紗”給那些沒有經歷過純粹存在的人的眼睛。 當在zazen的實踐中成熟時,存在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

然而,正如能量可以用於許多不同的目的一樣,純粹的存在也可以與生命的任何階段相關 - 憤怒,仇恨或嫉妒以及愛與美。 每個人的行動都必須通過自我來進行,自我的作用可以與管道或通道的作用相媲美,通過管道或通道進行不同用途的能量。 我們通常認為自我是一種不變的,不變的實體。 然而,事實上,它只是一連串的身體和精神事件或壓力,它們會瞬間出現並迅速消失。

然而,只要我們的思想主觀地運作,就必須有一個充當自我的主體。 由於通常沒有主觀活動的停止,通常不存在我們沒有自我的狀態。 然而,這種自我的本質可以改變。 每當我們成功地消除一個卑鄙的或有限的自我 - 一個小小的自我 - 另一個具有更廣闊前景的自我出現在它的位置,並且最終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我自我”的外表。

Zen Egoless Ego

當你獲得一個無私的自我時,就沒有仇恨,沒有嫉妒,沒有恐懼; 你體驗到一種狀態,你可以在其中看到真實方面的一切。 在這種狀態下,你堅持或堅持什麼。 並不是說你沒有慾望,而是在渴望和堅持你同時與你無關的事物的同時。

“金剛經”說:“無處不在,讓思想發揮作用。” 這意味著:不要讓你的思想受到你的慾望的束縛,讓你的慾望在你的腦海中浮現。 真正的自由是擺脫自己慾望的自由。

當你曾經經歷過純粹的存在時,你會在你對世界的看法中經歷一個完整的面對面。 但不幸的是,只要我們是人類,我們就無法擺脫作為個體生活的必然性。 我們不能離開這個分化的世界。 因此,我們陷入了一個新的困境,一個我們之前沒有遇到過的困境。 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某種內部衝突,並可能造成很大的困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一步培訓頭腦,以了解如何在生活在分化的世界中避免歧視。

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在依戀中運用非附著思維。 這被稱為在實現或修煉聖佛之後的訓練,它構成了禪宗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種禪宗說,“沒有平等的分化是差別分化;沒有分化的平等是不平等。” 這是一個常見的說法,但它所指的理解程度並不常見,因為它只能在成熟的禪宗實踐中獲得。

禪修冥想訓練是無止境的

被認為已被處置的卑鄙或小自我再一次被秘密地悄悄地回到了一個人的腦海中。 長期,慢性的意識習慣如此牢固地植入我們的腦海中,以至於它們永遠困擾著我們,我們不可能在它們出現之前抑制它們。

然而,我們訓練自己的時間越長,我們就越能從小小的自我中解放出來。 當小小的自我出現時,不要擔心它。 完全忽略它。 當一個消極的想法打動你,承認它,然後放棄它。

禪宗的說法是,“邪惡思想的發生是一種痛苦;不是繼續它就是補救措施。”

這是什麼意思?

當一個想法出現在你的腦海中時,它必然伴隨著內在的壓力。

禪宗冥想談論空虛

空虛是一種內部精神壓力完全消失的狀態。

即使你認為“今天也沒事”,你腦子裡會產生一定的內在壓力,你覺得你想和別人說話,“今天沒關係,不是嗎?” 通過這樣做,你釋放壓力。

在禪文中,出現了糊狀這個詞。 從字面上看,這意味著“沒有頭腦”(mu,no; shin,mind),這意味著“沒有自我”。 這意味著心靈處於平衡狀態。

我們認為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內部壓力,我們會失去平衡。 在禪宗中,我們訓練自己每時每刻恢復平衡。 自我是由一系列內部壓力構成的。 當壓力消失時,自我消失,真正的空虛。

一位基督教的學生,聽到禪宗談論空虛,為比較提供了聖潔的定義。 他說,聖潔意味著完整,沒有任何補充。

聖潔這個詞也在佛教中找到。 佛是聖潔的。 但在佛教中,當你成為佛陀時,你應該忘記你是佛陀。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佛陀時,你並不是真正的佛陀,因為你被這個想法所誘惑。 你不是空的。 每當你認為自己正在實現某些目標 - 成為佛陀,獲得聖潔,甚至空虛 - 你必須把它扔掉。

在一部著名的禪宗劇集中,Joshu問他的老師Nansen,“這是什麼方式?”

“普通的心靈是道路,”南森的回答。

但是我們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平凡的心態? 我們可以說,清空你的思想,有平凡的心靈。 但這是訴諸勸誡,或僅僅是對禪宗目標的口頭解釋。

禪宗的學生必須自己意識到這一點。

經出版商許可轉載,
新世界圖書館。 ©2003。
www.newworldlibrary.com

文章來源

禪宗指南:現代大師的教訓
作者:Katsuki Sekida。

禪宗指南:每日禪與普通心靈這本書採用了偉大的大師Katsuki Sekida的強大的100,000字經典禪宗訓練,並提取其最好的寶石。 Marc Allen精心挑選了與今天最相關的段落,製作了六章的可讀作品,涵蓋了姿勢,呼吸和訓練的基礎知識,並展示了各種禪宗文學和冥想圖片。 結果是一個完整的禪宗課程,來自現代大師 - 正如人們在傳統的禪宗中心所獲得的那樣 - 簡單而精美的寫作。

信息/訂購這本書。 也可作為Kindle版本使用。

關於作者

Katsuki Sekida(1903-1987)在1915開始他的禪宗練習,並在京都的Empuku-ji修道院和日本三島的Ryutaku-ji修道院接受訓練,在那裡他對生命早期的三昧有著豐富的經驗。 在退休之前,他成為一名高中英語老師,然後他回到了Zen的全日制學習。 他在檀香山Zendo和Maui Zendo從1963到1970和倫敦禪宗協會從1970到1972任教。 然後他製作了他的兩部偉大作品,都在美國和日本出版, 禪宗訓練 1975和 兩個禪宗經典 在1977。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