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間”頁面的屏幕截圖
二十多年前在社交媒體平台和博客(如 MySpace 和 LiveJournal)上發布的所有內容都發生了什麼變化? (存在Shutterstock)

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 我——以及許多同齡人——伴隨著社交媒體和內容平台的發展而成長。

我和我的同事建立了個人網站 地質城市, 發表於 的LiveJournal, 交了朋友 我的空間 並掛在 的Nexopia. 許多這些早期的平台和社交空間佔據了青春記憶的很大一部分。 出於這個原因,網絡已經成為附件和連接的複雜糾纏。

我的博士研究著眼於我們如何成為“數據束縛”—— 以我們既能控制又不能控制的方式附加到我們一生中產生的數據.

當我們放棄一個平台時,我們的數據會怎樣? 它應該變成什麼? 你想發表意見嗎?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海量個人數據

作為工作、通訊、銀行業務、住房、交通和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會產生數據。 我們常常不知道——因此無法拒絕——我們產生了多少數據,而且我們很少對數據的使用、存儲或部署方式發表意見。

這種缺乏控制對我們產生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種族、性別和階級的不同交叉點上是不成比例的。 關於我們身份的信息可以用於算法,也可以被其他人用於 壓迫, 辨析, 騷擾, DOX否則傷害我們.

個人數據隱私通常被認為是沿著 公司違規行為, 病歷黑客信用卡盜竊.

我對以 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為特徵的流行平台(如 GeoCities、Nexopia、LiveJournal 和 MySpace)的青年參與和數據生產的研究表明,這段時間是一個數據隱私時代,在我們的當代背景下並不經常被考慮。

這些數據通常是個人的,是在社交和數字參與的特定背景下創建的。 示例包括日記式博客、創意寫作、自拍和參與粉絲圈。 除非採取措施小心刪除這些用戶生成的內容,否則它們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 互聯網是永恆的.

關於我們的數字痕跡應該發生什麼的決定應該受到製作它們的人的影響。 它們的使用會影響我們的隱私、自主權和匿名性,最終是一個權力問題。

通常,當網站或平台“死亡”或“日落”,有關數據的決定由公司員工根據 特設的基礎.

控制數據

專有數據——在平台上產生並由公司持有的數據——由公司自行決定,而不是產生它的人。 更常見的是,平台為用戶提供的確定其隱私或刪除的選項不會從內部數據庫中刪除所有數字痕跡。 雖然某些數據會定期刪除(像雅虎電子郵件), 其他數據可以在線保存很長時間。

有時,這些數據是由 互聯網檔案館,在線數字圖書館。 一旦存檔,它就成為我們集體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但對於如何處理這些數據,還沒有達成共識或標準。

應邀請用戶考慮他們希望如何收集、存儲、保存、部署或銷毀他們的平台數據,以及在何種情況下收集、存儲、保存、部署或銷毀這些數據。 我們的數據應該變成什麼樣子?

在我的研究中,我採訪了用戶,了解他們對歸檔和刪除的看法。 反應大相徑庭:有些人在發現 2000 年代的博客消失後感到失望,而另一些人則對它們的繼續存在感到震驚。

這些不同的意見通常與製作環境的差異有關,例如:他們認為的觀眾的原始規模、材料的敏感性,以及內容是否包含照片或文本、使用模糊或明確的語言,或包含指向可識別信息的鏈接,如當前的 Facebook 個人資料。

隱私保護

經常 研究人員辯論 用戶生成的內容是否應該用於研究,以及 在什麼條件下.

在加拿大, 三理事會政策聲明 倫理研究指南斷言,可公開訪問的信息對隱私沒有合理的期望。 但是,有些解釋包括社交媒體對道德使用的特定要求。 儘管如此,在數字環境中,公共和私人的區別並不容易。

歐盟的 一般數據保護條例 (GDPR) 幫助改變了公司及其他機構處理個人數據的標準,擴大了考慮限制訪問、修改、刪除和移動個人數據的權利。

GDPR 第 17 條和第 19 條關於 擦除權(被遺忘權) 是朝著個人數字隱私權邁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這會導致人身傷害、損害或提供不准確的信息,歐盟的那些人具有刪除其數字痕蹟的法律地位。

兩個女人互相摟著自拍
我們經常在不考慮其長期影響的情況下製作和上傳內容。
(存在Shutterstock)

上網安全權

然而,許多人認為,在隱私通常是集體體驗的數字環境中,通過知情同意來關注個人隱私並不合適。 知情同意模型還延續了個人可以維持其數據邊界並且應該能夠預測數據未來使用的期望。

建議平台用戶可以“掌控”他們的數字生活,這會促使他們 不斷自我監視並限制他們的數字痕跡. 大多數數據生產都不受用戶控制,僅僅是因為通過在線空間移動產生的元數據。

如果網絡要成為一個學習、娛樂、探索和聯繫的空間,那麼通過預測個人信息的使用方式和時間來不斷降低未來風險會與這些目標背道而馳。

關於作者談話

凱蒂麥金農,博士後研究員,關鍵數字人文倡議, 多倫多大學

本文重新發表 談話 根據知識共享許可。 閱讀 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