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奧爾加菲洛 

也許靈性可以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有可能 培育 聯繫。 我們不 生活在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

精神傳統都包括一系列的實踐和生活方式指南,旨在幫助我們超越分離並走向連結。 就連結的連續體而言,精神傳統告訴我們,沿著連續體進一步前進是可能的,並向我們展示了這樣做的方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精神之路是 連接路徑。

核心主題

大多數精神傳統的核心主題是,人類的痛苦和不幸是由虛幻的狀態造成的。 分離性。 瓦透過認同我們的思想和身體,我們失去了與宇宙一體的感覺。 在影響下 瑪雅 – 或幻覺 – 我們開始相信我們是獨立且有限的實體。 當這種分離和迷惑的狀態存在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將自己體驗為不完整且孤立的碎片,與整體分離。

佛陀教導說,心理痛苦(或 )是我們將自己視為獨立的、自主的存在的結果。 中國道教哲學認為,當我們失去與世界的連結時,就會出現痛苦和不和諧。 (維持世界平衡和秩序的普遍和諧原則)並將我們自己體驗為獨立的實體。

然而,分離的幻覺是可以超越的。 像佛陀和印度教聖人帕坦伽利這樣的精神天才創造了極其詳細和有條理的自我發展道路,這些道路非常有效,以至於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佛陀的「八正道」包含了多種生活方式的指導方針,涵蓋智慧、道德行為和禪修。 帕坦伽利的瑜珈「八肢之道」包括道德行為、自律、瑜珈體位法、呼吸控制以及加深吸收和冥想層次。

在印度這片肥沃的精神土地上,幾個世紀以來,佛教和瑜伽的原始教義以無數的方式進行了改編,催生了許多其他的聯繫路徑,例如密宗、不二論吠檀多和大乘佛教。

事實上,世界上幾乎每種文化都發展了自己的聯繫路徑或適應了其他文化的聯繫路徑。 在中國,道家發展了自己的道路,包括道德行為、冥想、身心運動(如氣功)和飲食指南。 佛教也傳入中國 至於日本,禪宗仍然是主要的國教(與神道教一起)。

在中東和歐洲,聯繫的途徑往往更加深奧和排他性。 在基督教世界中,最有系統的聯繫途徑屬於修道院傳統,僧侶們自願生活在貧困、沉默和孤獨中,並進行長時間的祈禱和冥想。 基督教也有強大的神秘主義者傳統,例如埃克哈特大師和十字聖約翰,他們獲得了高度的覺醒,並為其他人提供了相同的指導。 在猶太靈性中,沒有修道院傳統,但卡巴拉的深奧教義推薦了各種技巧和生活方式指南,例如祈禱、吟誦、可視化符號以及沉思希伯來字母表中的字母。 在伊斯蘭世界,蘇菲傳統作為連結之路也扮演了類似的角色。

利他主義的實踐

所有的聯繫路徑都非常強調利他主義。 它們都將利他主義作為一種 在練習上 這可以增強我們的精神發展。 利他主義和服務幫助我們超越自我中心,加強與其他人類和整個世界的連結。 鼓勵行者以服務和自我犧牲的方式生活,實踐善良、寬恕和憐憫等美德。 這是佛陀和耶穌教義的重要元素,蘇菲派和猶太教的聯繫路徑也是如此。

例如,在蘇菲主義中,服事是向上帝敞開自己的一種方式。 既然上帝的本質是愛,那麼自我犧牲和利他主義會讓我們更接近他,並使我們適應祂的本質。 在卡巴拉中,覺醒者有責任做出貢獻 tikkun olam (世界的治癒)。 他或她透過分享歡樂和光明來服務他人,這些歡樂和光明被「帶下來」並傳播給每個人。 這樣,利他主義既是精神發展的原因,也是精神發展的結果。

冥想作為一種聯繫方法

然而,也許所有聯繫路徑中最重要的元素是冥想。 所有靈修傳統都推薦安靜和清空心靈的做法。 冥想是佛教和瑜伽的核心,發展了各種不同的冥想技巧,包括「專注」冥想(通常關注呼吸或咒語)和「開放」冥想(簡單地觀察進入意識領域的任何事物) 。 在中國,道家推薦修行 措旺 – 「坐著時頭腦一片空白」。 蘇菲主義和卡巴拉都發展了冥想的形式。

西方基督教僧侶和神秘主義者可能沒有直接意義上的冥想,但無疑地透過祈禱和沈思達到了冥想狀態。 當然,現在人們在靈性傳統之外,在世俗的、獨立的基礎上練習冥想是很常見的。

冥想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培養短期和長期聯繫的方法。 即使是短暫的冥想練習也可以建立連結。 透過平靜我們的思想,我們軟化了自我的界限。 我們的周圍環境變得更加真實並且似乎在某種程度上 接近 對我們來說。 我們的意識似乎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就像一條河流流入大海。 當獨立自我產生的壓力和焦慮消退時,就會立即產生一種輕鬆和滿足的感覺。

通常這些影響只是暫時的。 也許幾個小時後,我們的正常意識狀態會重新建立起來,而我們的連結感和高度意識就會消失。 然而,如果我們長期定期冥想——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就會產生累積效應。 我們的自我界線變得永久地變得更軟,我們建立了一種持續的連結感。 我們經歷永久的精神發展,並沿著聯繫的連續體進一步前進。

走向聯盟

最終,所有的連結路徑都會導致一種聯合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類不再是孤立的、自我的實體,而是與整個宇宙或與上帝合而為一。

不同的傳統對結合的理解略有不同。 瑜珈傳統所指的是什麼 霎哈嘉三昧 (通常翻譯為「日常狂喜」)與道家所說的略有不同 (當我們與他人和諧相處時 )或基督教神秘主義者所說的 神論 or 神化 (字面意思是與神合一)。

在上座部佛教(佛陀所教導的原始形式)中,重點並不是統一本身,而是克服分離自我的幻想。 是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個人身份感被「抹去」或消失(這是該術語的字面意思),因此我們不再感到慾望或創造業力,因此不再需要重生。

儘管如此,所有的傳統都認為結合意味著痛苦的結束。 作為 奧義書 他說:「當一個人知道無限時,他就是自由的;當一個人知道無限時,他就是自由的; 他的悲傷已經結束了。” 超越分離就是獲得幸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團結意味著擺脫因脫節而產生的不和諧和病態。 這意味著感受到一種完整感而不是匱乏感。 它意味著擺脫因匱乏感而產生的累積財富和地位的慾望。 這意味著擺脫不斷的活動和乾擾,擺脫我們的不滿。 這意味著不再需要認同群體,也不再渴望與其他群體製造衝突。 它意味著體驗一種自然的和諧感和一種輕鬆的生活狀態。

覺醒程度

覺醒有不同的程度。 人們生活在持續的團結狀態中是相當罕見的,但根據我自己的研究,我相信 溫和 清醒(具有持續的連結感,而不是完全的結合感)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更常見。

根據我的研究,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向覺醒,其中一些人透過遵循精神道路和實踐,而另一些人則透過強烈的心理動盪後的突然轉變。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 一部分人開始經歷輕度清醒。 在社會層面上,這意味著壓迫、階級制度和戰爭的結束。 這意味著婦女平等、人道對待動物以及負責任和永續地對待環境。 這意味著所有社會都有無私且富有同理心的領導人,他們為共同利益而無私地工作。 將會有一種合作和利他主義的文化,而不是殘酷和競爭的文化。

如果上面的描述看起來像是一個荒謬的烏托邦幻想,那隻能說明我們已經陷入了多麼嚴重的脫節。 事實上,這個總結相當準確地描述了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如何生活了數萬年。 如果我們以前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事實上,在這個星球上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我們沒有理由不再這樣做。

版權所有2023。保留所有權利。
經出版商許可改編,
Iff Books,約翰‧亨特出版公司的一個品牌。

文章來源:

書: 已斷開連接

斷開連結:人類殘忍的根源以及連結如何治癒世界
作者:史蒂夫泰勒博士

書籍封面:《DisConnected》,作者:Steve Taylor 博士已斷開連接 提供了對人性的新視野以及對人類行為和社會問題的新理解。 連結是人類最重要的特質──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幸福程度。 殘酷是分離感的結果,而「善良」則源自於連結。

脫節的社會是父權、等級制的、好戰的。 互聯社會是平等、民主與和平的。 我們可以根據我們在連續聯繫中前進的程度來衡量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 利他主義和靈性是我們基本連結的體驗。 重新認識到我們之間的連結是我們與自己、彼此以及世界本身和諧相處的唯一途徑。

欲了解更多信息和/或訂購此書, 點擊這裡.也可作為Kindle版本使用。

關於作者

史蒂夫泰勒博士的照片史蒂夫泰勒博士是利茲貝克特大學心理學高級講師。 他是許多有關靈性和心理學的暢銷書的作者。 在過去的十年裡,史蒂夫一直被《Mind, Body Spirit》雜誌列入全球 100 名最具精神影響力的人物名單。 埃克哈特·托爾 (Eckhart Tolle) 稱他的工作是「對全球覺醒轉變的重要貢獻」。 他住在英國曼徹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