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任何感情出現保持正念

當我們實踐感受的正念時,我們將注意力從注意到身體的無常,有條件和無私的性質轉移到識別這三個特徵作為心靈和精神對象的屬性。 當我們開始研究感受時,身心的相互依賴性變得明顯。

就像我們在開始身體思考時將身體與所有其他意識對象隔離開來一樣,保持對“情感中的情感”的注意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需要避免依賴於我們所觀察到的感受而產生的任何判斷,決定或內部評論。 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認同感情並將其視為“我們的”。 我們只是保持對每種感覺的注意意識,因為它隨時呈現出意識。

我們開始在有關淨化美德的章節中探討感情的總和(在書中) 吞嚥恒河)。 我們描述了感官體驗發生時感覺是如何自動產生的。 在這種情況下的感覺不是情感,而是感覺對象的愉悅,不愉快或既不愉快也不令人不快的直接體驗。

描述世俗和精神的感覺

佛陀通過將他們分成三對來進一步描述感情。 第一對包含愉快的世俗感受和愉快的精神感受。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愉快的感覺對象,或者當我們想到一個帶給我們快樂的世俗生活的一個方面(家庭,朋友,個人興趣等的想法)時,就會產生一種愉快的世俗感。 與冥想練習相關的愉快的精神感覺,例如當我們體驗與深度集中相關的快樂,當我們有靈性洞察力等等時。

第二對包括令人不快的世俗感受和令人不快的精神感受。 當我們接觸到一種令人不愉快的感覺對象時,或者當我們想到世俗生活的某個方面會給我們帶來心理上的痛苦時(想到失去一個家庭成員,失去某項任務,失去工作等等),就會產生令人不快的世俗感覺。 。 與冥想練習相關的一種令人不快的精神感覺。 例如,當我們的精神進步比我們想像的要慢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失望,或者當我們意識到一切都是無常的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最後一對感受包括中性的世俗感受和中性的精神感受。 中性的世俗感覺是一種冷漠的感覺。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既不帶來快樂也不帶來痛苦的世俗感覺對象,或者當我們考慮到對我們毫無興趣的世俗生活方面時,它就會出現。 這種感覺可能會出現,例如,當我們每天在上班途中看到相同的廣告牌時,或者當我們聽到一個我們沒有計劃訪問的地方的天氣報告時。 然而,中立的精神感覺是平靜的,是精神成熟的結果。 擁有平靜品質的思想經歷了每一個意識對象而沒有依戀或厭惡。 隨著我們進行冥想練習,它會自然地發展,並繼續觀察它們本身。

感覺自動出現

雖然每當有感覺接觸時感覺會自動出現,但我們所經歷的感覺類型可能會受到我們對所感知的感知對象的感知的影響。 例如,在我們收聽廣播時聽到某人唱歌可能會產生愉快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試圖冥想時聽到有人唱歌可能會導致不愉快的感覺。 認識到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一切都可能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感覺,但是意識到沒有自我控制可能會產生一種平靜的感覺。

如果我們不知道他們不時起起落落的感受 - 如果我們不守護感覺之門 - 我們可能會對我們所經歷的感受或感情所依據的對像做出反應。 傾向於抓住愉快的感覺或物體,抵抗不愉快的感覺或物體,並對既不愉快也不愉快的感覺和物品變得厭倦或漠不關心。 這種反應性是一系列條件事件的一部分,不需要自我驅動過程。

以下思考支持洞察情感的本質,我們對這些感受做出反應的方式,以及感情本身背後的非個人原因和條件。 對感情的思考在幫助打破鏈條方面起著關鍵作用,這種鏈條使我們對感官體驗保持束縛。

對於第一次鍛煉,選擇任何一個感覺器官一整天。 觀察通過感應門遇到感覺對象時發生的特殊感受。 當感覺發生時,他們的存在可能被體驗為身體感覺或僅僅是直覺而沒有將他們特別地定位在體內。 然而,直接體驗感受是至關重要的,而不僅僅是理論化它們必定已經發生過。 確定每種感覺是否令人愉快,不愉快或中立。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對每個其他感覺器官重複這個過程。 請記住,心靈被認為是一種感知器官,它將思想,情感,意志和其他心理形態作為其感知對象。

第一次思考使我們能夠認識到感覺接觸發生時感情是如何自發產生的。 它揭示了這些接觸是如何調節情感的,以及我們如何在感情出現時別無選擇。 它還有助於我們認識到感情如何不斷地影響意識。

為了練習第二次練習,我們繼續冥想,專注於每次呼吸和每次呼出的興衰,非常精確地註意到他們的無常性。 每當心靈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意識對像上時,我們就會認識到這個物體的無常性,然後輕輕但堅定地回到呼吸。 然而,如果在任何時候,我們意識到我們已經失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焦點,我們會立即反思,看看最初分散了注意力的注意力。 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所做的反應不是思想,圖像或感覺對象本身,而是與這些經歷相關的感受。

第二次思考闡明了心靈的條件性質以及心靈對感情作出反應的方式,而我們沒有任何有意識的考慮。 它使我們能夠發現心靈如何在愉快的感受或提供這些感受的物體之後,如何抵抗不愉快的感受或物體,以及它如何變得厭倦或對中立的感覺或物體漠不關心。 作為這種思考的結果,我們意識到,心靈對感官體驗的反應是有條件的,依賴性的,並且在沒有自我控製過程的情況下發生。

在最後的練習中,我們以感受為契機,發現我們瞬間體驗的真實本質。 如果勤奮練習,這種思考將帶來重要的見解。

長時間坐在冥想中後,身體疼痛開始出現。 第一個策略是觀察痛苦感覺的興衰,然後回到我們的呼吸。 但是,如果感覺非常強烈,我們會發現很難專注於呼吸。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開始將痛苦的感覺作為我們冥想的主要對象。

抵製或避免感情

對不愉快的感覺的典型反應是抵制它或參與一些可能改變我們正在經歷的感覺的性質的活動。 在坐禪時,我們可能決定改變姿勢或略微調整姿勢。 然而,通過這樣做,我們失去了注意力,並沒有遵循洞察力冥想中最重要的原則之一:保持對選擇意識產生的任何意識。 痛苦的問題,而不是令人不快的感覺本身,是害怕被經歷所淹沒。 因此,當疼痛發生時,我們傾向於在精神上和身體上緊縮疼痛。 這種反應有助於加劇不愉快的經歷。

為了實踐這種沉思,我們要放鬆,軟化,並融入痛苦感受的體驗中。 我們要因為痛苦而變得如此親密,以至於我們可以滲透我們對這種不愉快感覺的誤解,並看到它的真實含義。 然後,我們將能夠識別疼痛的無常性,並發現膝蓋,背部或其他位置沒有疼痛。 我們感到疼痛的地方實際上時刻不斷變化。 此外,如果我們非常專注,我們會發現在疼痛的脈動之間,沒有疼痛。

我們還會發現疼痛的質量在不斷變化。 我們可能首先感受到燃燒的感覺,然後是壓力,然後是悸動,等等。 如果我們能夠在疼痛中保持完全存在,它通常會達到它破裂並完全消失的程度,再次表現出它的無常。

通過留在經驗中,我們也將意識到感情的不令人滿意的性質。 當然,痛苦的感覺很明顯。 然而,如果我們要以最令人愉快的感受而無精打采地存在,我們最終會看到它們變成不愉快的感覺。 這使得所有的感情,甚至是愉快的,無常的,最終都不能令人滿意。

當我們繼續觀察痛苦的感受時,我們會發現他們無私的本性。 我們意識到實際發生的是不愉快情緒的興衰,同時這些情感的意識或意識的興衰。 沒有自我作為過程的一部分,背後或控制。 感覺由於感覺接觸而產生,實際上,感覺本身就是觸角。 當這種洞察力發生時,我們會發現感覺和心靈對這種感覺的厭惡反應之間的區別。 這種洞察力將我們的關係轉化為感情,使我們能夠與任何感受保持平靜。

經出版商許可轉載,
智慧出版物。 ©2001, www.wisdompubs.org

文章來源:

吞嚥恒河:淨化之路的實踐指南
作者:Matthew Flickstein。

吞嚥恒河冥想者的寶貴路線圖, 吞嚥恒河 是Theravadan佛教的“偉大論著”,“淨化之路”(Visuddhimagga)的綜合實踐指南。 這本佛教佛經和冥想百科全書寫於五世紀,將佛陀的各種教義組織成一條清晰的道路。 本冥想課程將逐步指導讀者完成七個純化階段,解釋教義並將其置於現代語境中。

點擊此處獲取更多信息和/或訂購本書。

關於作者

馬修弗里克斯坦

Matthew Flickstein從事心理治療師和洞察力冥想教師已超過24年。 馬修是該校的創始人和駐地教師 Forest Way Insight冥想中心 在弗吉尼亞州的藍岭山脈,專門為非專業人士提供長期休養所。 馬修是作者 中心之旅:冥想練習冊, 吞嚥恒河,以及最暢銷的冥想手冊的共同編輯 正念英語中的正念 作者:Bhante Gunaratana。

視頻/演示:Matthew Flickstein解釋洞察力(內觀)
{veembed Y=1vJi28j90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