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拿著筆記型電腦,背後的牆上有拼圖碎片
圖片由 格德阿爾特曼

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曾經說過的那樣:“凡事都要適度,包括適度。”我們所有人有時都容易陷入極端。如果我們喜歡某樣東西或發現它有用,我們可能會成為一個新的宗教皈依者。我們可能會讚揚這種新的運動計劃、飲食或宗教的優點,我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認為,這對我有用,所以對你也有用。或者,如果一點點很好,那麼很多會更好。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可能已經活了足夠長的時間來認識到這裡的錯誤。無論是飲食、運動計劃,還是特別是藥物,正確的劑量就是一切。太少了,它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太多了,你可能會傷害甚至殺死自己。

正確的劑量?

現在,適當的劑量,任何東西的適當量,也會因人而異。當我們剛開始學習做某件事時,一點點可能會很有幫助。

例如,實踐 站莊 或站立冥想。當我們剛開始練習雙臂繞圈、雙手放在胸前的「抱樹」姿勢時,我們的手臂很快就會開始疲勞。我們可能只想從五分鐘、三分鐘、甚至一分鐘開始。然後我們可能想透過每天增加一分鐘來逐漸增強我們的耐力。

如果我們立即嘗試做太多事情,只會讓自己酸痛或疲倦,並且無法取得太大進展。但如果我們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地做,我們自然會看到進展。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步步

這項原則適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尤其是我們所謂的「基礎」。例如吃飯、睡覺、工作等等。在裡面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我們找到了合理的建議,這些建議在今天可能比兩千多年前更有意義。

文字開頭是傳說中的黃帝問他的一位顧問、一位名叫岐伯的名醫,為什麼他那個時代的人不能像古人一樣活到一百歲的正常壽命。岐伯告訴他,

「古人知道。他們遵循陰陽。它們符合宇宙的自然法則。他們按時飲食均衡,按時起床休息,避免身體負擔過重。因此,他們保持了身體和精神的和諧,並度過了自然壽命,直到100歲才離開。”

人類的基本需求

在我們的現代世界中,我們對基本需求有自己的想法,但它們與古代文本(如《聖經》)並沒有太大不同。 內經 描述了兩千多年前。許多人都熟悉的這樣一個清單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結構,它從我們基本的生存需求開始,例如食物、住所和安全。其次,我們有社會歸屬感和自尊等心理需求。最後,我們有自我實現和超越,我們可以將其等同於現實的覺醒(烏鎮)或證道(得島).

東尼羅賓改編的《人類六大基本需求》是對馬斯洛思想的另一種現代詮釋,許多人認為它很有幫助。它們是確定性、多樣性、重要性、連結、成長和貢獻。我們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確定性,尤其是食物、住所和安全等基本生存需求。確定性可以像對生命、宇宙或道的基本信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基本感覺。

之後,我們都需要不同程度的多樣性。如果每天感覺都一樣,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並開始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意義是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的另一個需要。即使我們不想出名,我們至少需要感到被關注。我們需要感覺自己有價值,我們就夠了。

我們對連結的需求可以透過人際關係來滿足,但不一定是來自浪漫關係。我們可能會感受到來自朋友、家人或任何其他滿足這種需求的團體的連結感。

我們在情感、智力和精神上成長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是終身學習者擅長滿足的需求。如果沒有成長感,我們中的許多人會覺得生活沒有成就感。

最後,貢獻。我們需要感覺自己正在改變世界,或至少為自己以外的事物做出貢獻,無論是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甚至是一項事業。

兩極對立

我們可以將這六者視為陰陽對,或內在和外在的方面。

確定性和多樣性幾乎是截然相反的。確定性可能至少部分基於外在環境,但它可以被視為一種內在體驗,一種感受到的感覺。多樣性更多地與我們外部的變化有關。

意義和連結一方面可以被視為個體化或使自己與眾不同的需要(意義),另一方面可以被視為透過關係或連結屬於一個更大整體的需要。

成長再次是一種更內在或個人的關注,其中貢獻涉及與團體或比我們更大的事物的關係。

這三對也可以等同於道家靈魂三渾部分的模型。

未滿足的需求?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掙扎,感覺有些事情不對勁,我們可能會檢查生活的這些不同方面,看看是否有一個領域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當您這樣做時,您還將開始了解哪些需求對您來說更重要,哪些不那麼重要。

您可能還會發現,在您的一生中,您的需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是非常自然的。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需要不同的東西。

話雖如此,我們還有一些經常被忽視的更基本的基本需求:吃、喝、睡覺、休息、放鬆、玩耍和親密感。這些是我們常常認為理所當然的生理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你餓了嗎?你脫水了嗎?你睡得好嗎?如果我們不能滿足這些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怎麼能期望發揮最佳功能呢?

版權所有2023。保留所有權利。
經出版商許可改編,
國際內部傳統
.

文章來源:

書: 道之百藥

道之百藥:有趣時代的精神智慧
作者:格雷戈里·里普利

葛瑞格里普利(Gregory Ripley)的《道之百藥》的封面在現代道教實踐中,重點往往是「順其自然」(無為),而不是遵循任何固定的規則。對於已經開悟的道家聖人來說,這可能很有效,但對我們其他人來說。正如作家兼翻譯家格雷戈里·里普利(Gregory Ripley)(理觀)所解釋的那樣,鮮為人知的6 世紀道教文獻《百藥錄》是作為實用指南而創建的,它是關於開明或聖人行為的實用指南——這 100 種精神療法中的每一種在今天都和 1500 多年前寫下時一樣具有現實意義。

這本道家靈修生活指南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啟發性,將幫助您學會輕鬆地順其自然,加深您的冥想練習,並找到萬物的自然平衡。

欲了解更多信息和/或訂購此書, 點擊這裡.也提供有聲有聲書和 Kindle 版本。

Gregory Ripley(理觀)的照片關於作者

Gregory Ripley(理觀)是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道士,也是自然與森林治療指南。他擁有田納西大學亞洲研究學士學位和西北健康科學大學針灸碩士學位。他也是《永續之道》和《長者之聲》的作者。 

參觀他的網站: GregoryRipley.com

本作者的更多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