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著希望事情變得“更好”的精神,我重新佈置了辦公室的家具。 這些改變有點非常規,但很實用,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 我喜歡這種新的安排,儘管根據室內設計規則,它即使不是完全“奇怪”,也可能被歸類為“不同”。 然而,佈局更加有效,並且可以使辦公室更好地運作。

然而,當我對這一變化表示反對時,我感到很驚訝。 “其他人”不喜歡它。 他們並沒有像我希望的那樣熱情地反應“哦!這太棒了!” 這些變化引起了“這是什麼?!”的歡迎。 評論。 現在這本身並不是問題,畢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品味,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 當然,人們常常抵制變革,尤其是當變革強加給他們而不給他們機會做出選擇時。 因此,我的同事的反應並不令人意外,如果我事先考慮一下的話,也是可以預料到的。 所以他們的反應並不是真正的問題。

“問題”是我的反應。 我發現自己對他們的反應感到受傷和失望。 有點像一個孩子準備了禮物或驚喜,卻被認為不值得。 我覺得我的裝修不僅沒有通過“考驗”,而且我個人也受到了評判和拒絕。 我感覺自己創作的“傑作”遭到了嘲笑和嘲笑。 

當然不是這樣,但我內心的“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卻覺得是這樣。 我發現自己感到沮喪和“不”——某種東西……一種不被接受、不被愛、不值得、不受歡迎等的混合體。基本上,我發現因為我的行為不被接受,我覺得我不被接受。 因為我的行為沒有立即得到熱烈的歡迎和喜愛,所以我覺得自己也不被愛。 我經歷過不被愛的感覺,儘管這只是我的行為不被愛。

我以前見過這種行為……無論是在我自己還是在我周圍的人身上。 我相信您自己也熟悉這種感覺。 如果你做了我不喜歡的事,是否代表我不愛你? 當然不是。 這只是意味著我不喜歡你的行為。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母親和孩子。 如果孩子灑了東西或打碎了東西……母親可能不喜歡這個動作,但她仍然愛孩子(即使她此刻可能感到生氣)。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不是特別喜歡你穿的衣服,那僅僅意味著我不喜歡這些衣服,這並不能反映我對你這個人的感情。 或者說你做了一些我不關心的事情,那就是我不關心的舉動……並不影響我對你的真實感情。

這些不安全感從何而來? 為什麼我們會對這些事情做出反應並認為這是針對我們個人的? 究竟發生了什麼? 這再次意味著審視我們的自愛、自我接受和自尊的水平。 如果我們指望別人滿足這些“需求”,當他們不認可我們的行為時,我們會感到失望。 他們不接受我們的行為,這對我們的“有需要的”孩子來說就是不接受我們的自我。

因為我們是通過別人的眼光尋求認可和自尊,當他們不認可我們時,我們自己的自尊和自我認可水平就會下降。 因為我們沒有牢牢地紮根於自己的自愛之中,我們仰慕的人的皺眉或皺眉就會在我們的自尊面紗上撕開一個洞。

有什麼辦法補救呢? 形而上學的處方是重複一百萬次(或者只要它需要被接受),“我是值得的。我被愛。我接受並愛我自己本來的樣子。” 這句簡單的話可以隨時隨地重複。 鏡子前是一個好地方(也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地方)。 任何時候,當你感到自我懷疑和自卑感時,就是一個美好的時光。一個好的理由是,你值得被愛,而第一個值得你愛的人就是你自己……如果不是你,那是誰? 如果不是現在,那什麼時候呢?

一旦我們真正愛自己,我們就不會把周圍人的行為和言語解釋為對自己的認可或缺乏認可。 我們會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到安全,我們的自尊不會受到他人意見的擺佈。

因此,下次有人不喜歡你做某事的方式時,你不必將其解釋為對你“價值”的判斷。 你是神的孩子,“按照天父的形像被創造”,沒有任何行動或思想可以改變這一點。 作為宇宙的孩子,“你有權在這裡”,無論任何人對你或你的行為有何看法或判斷。 

美國人權法案規定,我們有追求幸福的權利。 好吧,無論美國人與否,“追求”幸福並不是我們真正有的權利。 我們擁有幸福本身的權利,而不僅僅是追求幸福的權利。 當我們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接受我們的品質以及我們的“缺點”時,幸福就會在我們的內心找到…… 

有人說,幸​​福是一種“內在的工作”。 沒有人可以“讓你快樂”,就像沒有人可以“讓你”生氣、悲傷等。這些是我們每天、每一刻、每一個想法(或沒有)做出的選擇。 當我們讓別人的言語和態度決定我們對自己的感受時,我們就放棄了快樂的力量……我們已經把這種力量交給了別人。

我們有權利快樂,我們有權利選擇幸福、自尊、自我價值等等,生命中的每時每刻,每一次呼吸。 享受! 在喜悅中!


推薦書:

幸福是一項內在的工作:踐行快樂生活
作者:西爾維婭·布爾斯坦博士

我們如何才能日復一日地投入生活? 當生活複雜且充滿挑戰時,我們如何才能繼續愛——讓我們的心情保持愉快的心情? 這些是西爾維婭·布爾斯坦在《幸福是一項內部工作》中解決的問題。 在三十多年的實踐和教學中,她發現幸福的秘訣在於積極培養我們與世界、朋友、家人、同事的聯繫——甚至是那些我們可能不太了解的人。 她向我們展示了正念、專注和精進——佛教智慧之路的三個要素——如何引導我們遠離憤怒、焦慮和困惑,進入平靜、清晰和活在當下的喜悅。

欲了解更多信息或訂購本書.


關於作者

Marie T. Russell是該公司的創始人 InnerSelf雜誌 (成立1985)。 她還製作並主持了每週一次的南佛羅里達電台廣播,內部電力,來自1992-1995,專注於自尊,個人成長和幸福等主題。 她的文章專注於轉型,並與我們自己內心的喜悅和創造力重新聯繫起來。

知識共享3.0: 本文采用知識共享署名 - 相同方式共享4.0許可協議授權。 屬性作者:Marie T. Russell,InnerSelf.com。 鏈接回文章: 這篇文章最初出現在 InnerSel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