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性別期望如何改變腦細胞

根據一篇新論文,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在細胞水平上改變了人類的大腦。

佐治亞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南希·福格 (Nancy Forger) 表示:“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和研究性別認同(而非性別)可能導致男性和女性大腦差異的方式。”

福格說,雖然“性”和“性別”這兩個詞經常被普通人互換使用,但對於神經科學家來說,它們的含義不同。

“性別基於性染色體和性腺(生殖器官)等生物因素,”她說,“而性別具有社會成分,涉及基於個人感知性別的期望和行為。”

這些圍繞性別認同的行為和期望可以在大腦的“表觀遺傳標記”中看到,這些標記驅動著記憶、發育和疾病易感性等多種生物功能和特徵。 Forger 解釋說,表觀遺傳標記有助於確定哪些基因被表達,並且有時會在細胞分裂時從一個細胞傳遞到另一個細胞。 她說,一代人也可以將它們傳給下一代。


內在自我訂閱圖形


“雖然我們習慣於思考男性和女性大腦之間的差異,但我們不太習慣思考性別認同的生物學影響,”她說。

“現在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性別的表觀遺傳印記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 如果情況並非如此,那就奇怪了,因為所有重要的環境影響都可以通過表觀遺傳學改變大腦。”

福格與博士生勞拉·科爾特斯(Laura Cortes)和博士後研究員卡拉·丹妮拉·西斯特納斯(Carla Daniela Cisternas)回顧了先前關於囓齒類動物的表觀遺傳學和性別分化的研究,以及將人類性別經歷與大腦變化聯繫起來的新研究。

在一個涉及老鼠的例子中,作者引用了威斯康星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給予雌性老鼠幼崽額外的關注,旨在模擬母鼠通常對雄性後代進行更多的舔舐行為。 與那些受到正常水平關注的雌性幼鼠相比,這種治療導致接受額外刺激的雌性大鼠的大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在涉及人類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考慮了1959年至1961年中國大饑荒期間中國社會的例子,當時許多家庭寧願將有限的資源花在男孩身上,導致成年女性倖存者的殘疾和文盲率更高。 他們說,這表明早期生活壓力可能是一種性別經歷,因為它改變了神經表觀基因組。

“考慮到我們一生中分層的性別體驗,以及它們與性之間不可避免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可能永遠不可能完全理清性和性別對人類大腦的影響,”福格說。

“然而,只要有報導稱男性和女性的大腦功能存在差異,我們就可以開始將性別納入我們的思考中。”

該論文出現在 神經科學的前沿。 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生研究獎學金和佐治亞州大腦與行為種子基金資助了這項研究。

資源: 佐治亞州立大學

相關書籍

at InnerSelf 市場和亞馬遜